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28

[课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课件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对于新手教师,提前编写课件是很重要的。如何编写一份教育载体的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资源,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编辑为您挑选的“[课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一定能够让您找到所需,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将其收藏!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 25×4×8 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利用课件出示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重视了计算顺序,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


手写课件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梳理教学知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现会准备好上课课件,是否很多人都在思考写课件该从哪里入手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课件]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编写课件可以使教师仔细思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写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撰写课件?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课件]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本文作者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课件]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请务必收藏我们的网站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我们的最新资讯!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我在设计此课时,考虑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轻重”的比较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我有如下的体会。

1、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牢牢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比较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教会了学生观察比较。

2、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比较的,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不能直接比较的事物上,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我只是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比较,而且都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方法。

3、精心设计,练习形成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强化训练,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把练习分成三种形式:独立完成的练习、游戏、讨论合作练习。通过三中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练习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4、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执教中,我采用奖励激励法,设计了絮叨激励性的语言:正确!对!很好!真聪明!最肯动脑筋!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竞争的心理。为了获得奖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这是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课件可以帮助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最有效地讲解教学内容。课件的组织形式多样,但一定要结合当前教材来进行编写。你知道好的课件该怎么写吗?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壹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为学生搭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课件]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之三


老师编写创设情境课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要准备好课件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一篇好的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课件]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之三,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课件]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之三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课题 第13课 《演电视》 第13周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边环画的基本画法,学习表现有故事内容,有发展顺序的画。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编故事,学习画

2、教学难点:故事情节。

解决重难点方法:利用多媒体,多种手段拓展视野,充分知识的积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教学评价:

利用小组表演,小观众互相评价的方法,锻练学生全面分析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废旧纸盒。

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发表

1、放映电视短片。

2、组织学和记忆叙述一个片中的内容

3、分小组每个人发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二、观察.赏析.感受

1、学生叙述连环画作品的故事内容,展示出不同的几幅。

2、启发学生分析哪一幅画面内容简练、故事完整。

3、由此得出连环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4、展示分析学生的连环画作品

三、思考.探索.创作

1、提要求,指导参与小组合作分工。

2、编故事

3、集体合作演电视

4、分工完成作业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学生互相评价

2、演电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对电视很感兴趣。

课题 第13课 《演电视》 第13周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学习如何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概括连环画。

2、情感目标:会合作完成作品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连环画的基本绘画方法

2、教学难点:合作协调,表演生动。

解决重难点方法:了解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利用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评价:

对照教学目标和作业要求进行评价,重点评价设计、制作、合作

课前准备:废旧纸盒。

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发表

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电视机外形的资料,你喜欢哪些电视机外形?为什么?

2、分析:电视机外形有什么不同?上面有哪些装置?

二、观察.赏析.感受

1、学生欣赏。

2、能按设计更新颖、漂亮的电视机吗?需要安装哪些装置?

3、收集到的材料哪种适合做电视机身?怎样进行装饰?

三、思考.探索.创作

1、短片讲的是什么内容?

2、说一说片中的故事情节?

3、教师协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节目内容。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电视节目

2、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的制作很好。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12篇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蜡炬尽燃烧。选择公正的教案内容,是备课的必要条件,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样编写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呢?为此,课件之家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1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1.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课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币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我就让学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让学生来介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版本。学生介绍的很好,不仅能说出看到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还能说出为了防伪上面还有水印,还可以怎样来识别真币和假币等等。

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很积极主动,尽管他们介绍的内容有的甚至与本课无关,但是内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还不了解的,让学生来唱主角,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2.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做一做中有一个练习是给学生3种人民币,问学生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换成5个1角和几个2角,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组里说一说,那样效果会好一些的,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不能怪学生的。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之后进行的有关实践问题方面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过程中,感觉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实验(操作)——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种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两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测量各种长方形数据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二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之间关系。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正确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迁移。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四、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先通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再结合导入部分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再进行把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样开放的练习。

另外,在我的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态太过严肃,在一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努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因此在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来开展,并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3

1、基于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应该成长为反思型的研究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举措在不断强烈,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指的是教师要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去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不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建构宏观的教育理论。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研究者,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理念,认识到要把自己的教学变成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课堂。

2、基于课堂教学特点的考虑——加强课堂教学片段的反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教师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纵横交错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由无数的教学片段组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需要我们老师真正静下心来,不断加强实践和反思,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我们无法让每一堂课完美无瑕,但一个又一个成功片段的演绎,恰恰支撑起课堂教学的精彩天空。

3、基于本校数学教研状况的考虑——重于反思,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审视我校传统的数学教研活动,研究的主题并非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其研究的方式也相对比较保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向交往互动的有效平台。传统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陈旧的且不合时宜的教研活动模式,力求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片段反思的案例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从教学片断这一小处着眼,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共同反思与研讨,以此建构一种互动、对话的研究平台和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和提炼,形成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果共享。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4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特征”为题,主要阐述了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以及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构成特征。其中我对第三部分即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构成特征进行了重点的阅读与批注。

书中以xxxx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发,总结概括了60余年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论述中,我了解到了新的课程内容的组织的侧重点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关注数学科学自身的逻辑结构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发展。虽然如今我们已经使用上了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但是与之前相比,这一点也是相同的。而我国小学阶段新的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特征,也可以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

(1)从知识的领域切入。

我们经常提到的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就是将数学课程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去划分的。与时俱进,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重新命名:“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按照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看到这一划分,我一开始以为是与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相对应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当看到领域分类对应的特点和模块归属,我又感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

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将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数学活动,以6大类数学素养构成了数学课程内容。对比xxxx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发现了不同。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第5页: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阅读与对比,我们也可以将现今的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放在书中更高层次的课程结构发展中,这样能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改革与发展。了解了这些变化与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以之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切入方向,做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5

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中不断的反思,上课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接过这个级部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交化,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势点,很关键。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学习习惯严重滞后。

对于一步的计算题,教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即使演算也是随手在手边的书本上甚至是桌面上,这样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每节课、每次测试检查演算纸的措施。学习习惯需今后加以严格训练。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6

一项调查表明:十有八九的人喜欢电脑都是认为电脑是有趣、好玩开始的。同理,要让学生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就得让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是有趣的。所以吸引学生的关键尽量把课上有趣些!

怎样把数学课上有趣?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培养教师乐观、开朗的性格。

乐观、开朗的性格是创造教学幽默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教师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用情感诉诸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用幽默的语言、表情、动作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2、挖掘教材内容中有趣的因素。

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可以利用的有趣素材。苏教版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绝妙的有趣的材料。如在教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9页《可能性》这一内容,课上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教材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可操作的活知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材料变生动,达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目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与教学内容的内涵。

3、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有趣色彩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启发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如在教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0页《测定方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或旷野进行实地测量,学生借助指南针,在组内成员的互相配合下,饶有兴趣地完成测定任务,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是一般的说教和强化的练习所不能达到的。

4、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使用幽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事先未曾预料到的问题。例如,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常常需要进行组织教学,时时抓住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幽默可以助教师一臂之力。说几句幽默的话,做一个幽默的动作,可以让学生舒缓一下心理的疲劳,有利于学生下一个“注意”。

正是在数学课堂中增加了一些非纯数学的教学,特别是增加了一些“笑”和“趣”的元素,才使得我的数学课堂充满笑声,才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数学。可见,经常地、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幽默,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必将有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

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幽默!需要风趣!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7

《梯形的性质》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入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推理的数学方法。其中数学的分类、转化思想都有所体现。

八年级上学期上这个阶段学生基础好,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两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这个学段的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由于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梯形,特别是特殊的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且生活中抽象成梯形的物品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但结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并没有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设计中,观察猜想表现的是学生的洞窗察力,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证明需要探索,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时行计算、推理。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以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4.通过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的问题的经验。

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索过程。难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根据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是经课前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这设计理念。整堂课着重体现探究的主线,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设计中,观察猜想表现的是学生的洞察力,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证明需经探索,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新思维。

本节课我对我的设计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难点是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去解决。突破的过程中我做了应有的点拨和铺垫,让学生回顾证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时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解决的,使学生有了一个大概的探究方向,不是毫无目的空泛的去凭空想象。

2.对于本节的习题设计我是本着为本节的重点、难点的服务的原则,所以习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辅助线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梯形辅助线的引法,并且一题多变,把梯形问题放到了平坐标系中,转换了一个情境,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变,并和已有知识想连,让学生觉得知识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学会学以至用。

3.本节课我通过巧设问题情境,以开放、探究问题为引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持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展示机会,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造潜力是金矿,就看教师如何去开采,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一个冲突,让学生去讨论: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他们会回报你一个惊喜。

4.“梯形“是数学思想”传授的很好的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地探讨,体会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观察、发现、验证、说理。整体的课堂安排应该在浓厚的探索气氛中进行。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8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9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虽然嘴尖会说话,越说越矮无下场。”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那大家愿意和我一起玩有关铅笔的游戏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二、积极探索、体验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同学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同学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同学实际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小朋友们:“第一节课我们去丈量了身高,同学们丈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身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丈量出教师有多高?”小朋友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丈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同学沉溺在自身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生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丈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同学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同学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丈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丈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假如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胜利的一点。

整节课同学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缺乏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置不够细致,假如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相互间的变化与联系,并在这当中感受图形的美。在本课中,首先 以优美情境为切入点,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动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学生跃跃欲试,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中,要想了解怎样制作鸟巢,就必须了解每个面。问题很自然的从这幅情境图中抽象出来。在师生的简单对话中,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这幅情境图起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这幅情境图能让他们受到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又引发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数学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积极探索图形的知识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其次,以动手操作实践环节为主,引导学生自主的合作与探究

课堂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的过程。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动手操作之前,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观察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去验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目标会更明确,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练习环节设计的给图形分组、填一填图形边长、在钉板上围图形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图行这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摒弃了教材中仅限于对折的教学设计。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开拓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明确指导的重点,这是孩子第一次研究图形的特征,应该明确图形特征的研究技巧,就是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研究,让孩子掌握整体的方法。

2.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是这样测量的……”“我们小组的结论是……”,在强调语言完整性的同时,也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思想。

3.图形的拼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前老师应收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拼组图形展示课堂,将数学还原于生活,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范文 篇12

天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等常规性教学工作,也常常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周三在月牙湖小学参加的听课活动以及课后的研讨,各位老师的踊跃发言和教研员的讲评,让我受益匪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需要认真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一、关于课堂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老师讲得很少,但他的课堂学生却异常的活跃,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致关重要的,你的语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可以一下打蒙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说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问什么,怎么问,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回答,我们要做到,学生能讲的绝不要替代,学生讲过的也不要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是没必要的,你这样做了,学生会觉得你啰嗦,逐渐对你不感兴趣,没有了兴趣何谈学的好你教的数学课。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常常意识到由于自己在讲授时太啰嗦,因而时常会拖堂,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听进去。所以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会使课堂更精彩,学生也会爱听你的课,你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出色。

二、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假参与”的迹象。如:“同学们,某某同学的回答对不对”“不对吗”“对!”“对吗?”“不对”这样的回答在课堂中司空见惯。细细分析,这反映了学生的盲从,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学生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思考,信口答来,才会盲从。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呢?在实践中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还需要教师察言观色,抓住一些小事,将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有人滥竽充数,这时我就找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答对了我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果答错了我会鼓励他下次再努力,这样就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不至于下次不敢回答。同时也给滥竽充数的学生以警示,以后要多动脑多思考。当无人回答或无人敢站起来回答时,我会用眼睛来搜索,察言观色瞅准机会,看谁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来的学生时,我就向会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励她站起来回答。这样经过一阶段的努力,大多数学生从课堂上找到了自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答错了老师也理解自己,不会批评他们的,所以积极参与的次数增加了,课堂也自然就活起来了。要想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们要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说。正如教研员所说:不要给学生先框个框子,然后让学生去揣摩,去迎合老师的说法,久而久之学生将变得没有独到的见解,变得不会思考。

三、关于课堂纠错指导。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要怕因为呈现学生的错误而耽误课堂时间。经常让学生当“小先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甚至提问题向教师“挑战”!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组织讨论,找出错误,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近几天,我们正在学习三位数加三(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我经常把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集体订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正确率也在逐渐提高。课堂上不要怕学生出错,更不能追求表面的完美。

相关文章

  • 课件范文: 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信息化时代大家应该都写过文档吧,遇到困难找“度娘”---查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章质量,你学会怎么编辑优秀的范文了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课件范文: 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活动目标:1、尝试运用类的经验有创意的给脚趾起名字。2、大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给...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 手写课件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梳理教学知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现会准备好上课课件,是否很多人都在思考写课件该从哪里入手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详细介绍: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
  • [课件]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编写课件可以使教师仔细思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写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撰写课件?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
  • [实用课件] 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写作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找不到好的框体结构而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寻找并模仿经典的范文,借助范文可以使普通的文章更加可读,那么优秀的范文的构成是怎样的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 数学教学设计,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猴子搬香蕉一个小猴子边上有100根香蕉,它要走过50米才能到家,每次它最...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课件可以帮助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最有效地讲解教学内容。课件的组织形式多样,但一定要结合当前教材来进行编写。你知道好的课件该怎么写吗?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壹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