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0

小学数学教案1500字。

合格的教师应该在课前的准备花足心思。准备好教案是新入职的老师必学的。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根本保证,对于写教案是否依旧感到烦恼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500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我找到了一篇非常棒的“小学数学教案1500字”网络文章推荐给大家,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分别出示卡片:5+1= 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7-6=1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 7-1=6

1+6=7 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 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 7-2=5

2+5=7 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 7-3=4

3+4=7 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 7-0=7

0+7=7 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6+1=□ 5+2=□ 4+3=□

1+6=□ 2+5=□ 3+4=□

7-1=□ 7-2=□ 7-3=□

7-6=□ 7-5=□ 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数学教案-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编辑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系列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不容错过的“小学数学教案 ”相关文章让您更深刻了解该主题,如果您喜欢本网页不妨收藏它!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非凡性质,那么,假如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概述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解决在游森林公园过程中遇到的买门票、租船、为猴子选择食物等问题,从而复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一、能够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

知识形成目标

一、熟练的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类应用题的解法;

情感形成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课 前准 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障碍资料

1、 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2、 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板书设计

游森林公园

购买门票

租用船只

选择食物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今天我和你们的班主任带你们去游森林公园。

(师贴艺术字:“游森林公园”)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课件演示一辆小火车前进,放着《火车开了》的音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要先干什么呀?

师板书:购买门票

课件显示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牌:“零售:

儿童票每张10元,

成人票每张20元;

团体票(25张或25张以上):

儿童票每张8元,

成人票每张16元。

怎样买票才能算最合适呢?让我们进入到买票方案的设计界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买票方案,愿意设计几个就设计几个。

大声地读这几个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答到:“买票”

生读门票价格牌

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买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单价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

渲染气氛,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现人机交互,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带给学习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二.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买票方案

评选一下最优方案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

课件显示收到的新邮件,猴山的饲养员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帮忙。

课件显示森林湖

师提问:到猴山要过森林湖,我们该怎么办?

课件显示设计租船方案的界面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租船方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评选最优方案,并说出理由。

生欣赏森林公园的美景。

生答应去帮忙。

生积极想办法,一致认为应该乘船。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租金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租金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联系生活实际

说明:一共提供了5种船的.图片,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船的租金和座位数。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三.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采用“学易”系统评选最优方案

通过“学易”系统查看选择情况

课件演示猴山的全景并出现饲养员叔叔,他提出要求,让大家帮助他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为猴子购买食物的方案。

师提问饲养员叔叔要我们帮什么忙?

课件显示为猴子选择食物的设计界面

师演示选择食物的过程。

生拿起遥控器从5个方案中选择认为最好的

生通过“学易”系统中显示的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复要求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

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食物的单价。选择哪种,只需要单击一下这种食物的图片,方案内就会自动出这种食物的名称和单价,只需在方案内输入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而且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的提示信息。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易”系统的使用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进一步明确要求,为设计选购食物方案作准备。

使学生确实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四.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

评价方案

课件先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但是最后呈现出一幅人们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画面。

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优点和不足

生谈感受

但不选最优,只要合理即可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这次游森林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

老师做小结,明确今天复习的知识,小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节复习课成了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捆小棒

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搭积木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有几瓶牛奶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四、有几棵树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五、买铅笔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通过创设“过生日”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愤宽松、活跃。在计算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

六、跳伞表演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七、美丽的田园

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一入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光看一张图提问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智慧老人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几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接下来的学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模仿画图案,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准备:各种图案、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四次得到的。“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边图案”是由一组小图案平移后得到的。“雪花图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转五次得到的。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画法,动手操作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3页画一画1)。(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3页画一画2)。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3、作品展览、鉴赏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教学反思: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学生口算。

(2) 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学生自由说。

(2) 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 引导学生讨论。

(3) 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单元主题图、例1图、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教师: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学生:上下、左右、前后。

教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学生:东南西北。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这几个方向来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展示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4个方向。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一)。

[点评:让学生在拍手活动中复习已学过的方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通过课件展示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教师: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会看地图的学生举手) (课件中“内蒙古自治区”整块闪动)

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

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北方。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是看了电视后知道的。

教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在内蒙古自治区有美丽的大草原(课件出示)。我们再来看看地图下方的海南吧!(课件出示美丽的大海图片)这里有蓝色的大海,气候温暖,燕子和大雁都要到那儿去过冬呢!你知道海南在什么方向吗?

学生:南方。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海南”有个“南”字。

教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中国的许多地方在命名的时候确实考虑到了方向这个问题。

学生2:南和北是相对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学生:左西右东。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从书上看到过,况且我爸爸也告诉过我。

学生2:因为西藏在我国的西方,西藏在地图的左边,所以我想地图上是左西右东。

学生3:我知道上海在我国的东方,被称为东方之珠,所以我想地图上是左西右东。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从生活中积累知识。人们规定,绘制地图时,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今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来判断地图上的方向了。(板书:东、西)

(2)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教师将黑板上的东西相连,南北相连,做成十字形方向标,学生快速记忆地图上的方向。

(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

[点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用课堂活动的'中国地图,抓住内蒙古、海南、上海和西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及其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怎样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方位的体验。]

2.理解运用

(1)教师:请孩子们看书中47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字。

教师:这个叫做方向标,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地图的上方就是北方)你还能联想到其他几个方向吗?(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在面向地图,看地图的时候,只要看见方向标,然后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来判断方向了。

(2)教师: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

(3)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然后和自己的小伙伴相互说一说。

教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学生分别回答)

教师: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 (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因为观察地点不同,以草坪为观察点,岗亭在草坪的东面;以新华书店为观察点,岗亭在新华书店的北面„„

教师:物体所在的方位是相对的,观察的地点不同,方向就可能不同。

(4)指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第(2)小题,然后再集体订正。如果学生有难度,可借用十字形方向标。

[点评:学生根据自己介绍、发现、总结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了迁移和实践运用,并采用互相说一说的方式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解决简单问题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中国地图。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重庆市,看一看,找一找,我们的家乡重庆的东、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代替军舰,更形象直观。)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 设计思路 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 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 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影院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观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出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 (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游戏。 (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根据老师口令做游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呀?(学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判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如果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

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注意,设计意图不是教学环节。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教案右侧,有专门写预设与设计意图的地方,写的时候请注明预设:设计意图:几个字)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

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学 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00字精选


教学手段、教具是主要教学方法的部分组成,课前写好教案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整个教案编写应内容全面、环节完整、具体明确、层次清楚,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板书和画图的内容呢?相信你应该喜欢课件之家的编辑整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 重点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新课

1、

①、用12

②、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数。

4、 总结:

①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②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 总结

四、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00字精选


典型教案的研究和分析,是揭示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本质和价值,准备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要求。教案有利于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内容,你是不是在找有关教案的内容呢?课件之家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学习内容分析:人教版四年级学生下册教材第86页例3,在教学中,我分层次进行知识的教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了一定知识基础。

2、图形的运动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学生在平时都对此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具备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思维活动探究新的知识。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图,这些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平移)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我们数学中学习的画平行线就是利用尺子的平移画成的。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出示:你知道吗?楼房会搬家。南京有座江南大酒店,20xx年因马路拓宽,专家们运用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将酒店托换到了一个托架上,使它与地基切断,形成了一个可移动体,然后又用牵引设备将它平移到了新地基上。老师有一个愿望:将来有一天能把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平移到月球上去。希望每个同学好好学习知识,帮助老师实现这个愿望,好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到底有什么奥秘。出示课题:平移。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三角形1的平移轨迹。提问:三角形1怎样平移到三角形2的位置的?(向右平移3格)两个三角形中间没有3格呀?你是怎么数出3格的?(找出三角形1的关键点数出的。)说明三角形的平移也就是点的平移。全班一起说向右平移三格。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向右、3格)对。向右就是平移的方向,3格就是平移的格数。也就是说平移一个物体要知道平移的什么?方向和格数。

1、平移一个图形要注意:1、找准关键点2、看清方向3、数清格数方向和格数就是平移的要素。

2、出示亭子图,怎样找亭子的关键点?图形的顶点或交点。

3、出示例3,图中根据什么确定方向?(箭头)有哪些方向?(上、下、左、右)在书上完成例3。怎样数格数?(只数一个关键点,起点不数。)

学生完成例3,并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4、学生观察平移图,平移后的图形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总结出平移的特点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5、练习。

6、怎样画平移后的图形呢?

出示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学生在方格图中画出:将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的图形。边画边思考:平移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怎样才能在画的过程中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呢?学生画完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观察课件你认为画一个平移后的图形,应先怎么做?找关键点。然后呢?移点。最后呢?连点成形。这就是平移图形的画法。还可以怎么画?(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5格。)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不同点是什么?都是分两次;不同的是: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

练习。教科书第86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88页1、2题。

四、你会吗?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画法。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来画平行线。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图形的几次平移?图形怎样平移,我们要先看平移的方向,再数出平移的格数。你认为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怎样画平移的图形?

具体目标: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师生活动:教师尝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研讨。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图形的运动。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书面练习

评价量表内容:教材第86页做一做。

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备注

有部分学生找对应点有点困难,要让孩子多动手操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0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超市的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适时讲解小数的正确读法并板书)

刚才读的都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出示例3:

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指名读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汉字写出它们的读法吗?

教师质疑:四十一点47对吗?为什么?

展示:看同学们写的怎样?

2、讨论:我们怎样读小数?(总结读法)

3、归纳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

4、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0.0058030.2031006.001

问:刚才读了有零的小数,小数里的0都要读出来吗?那我们是怎样读有零的小数的?

强调:读小数时,整数部分的0按整数有0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尝试练习:读小数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读小数了,所以首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小数的读法,再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对于小数的读法进行归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小数的写法

1、听录音,学生试写:出示例4:

你能写出有关数据吗?教师巡视指导。

一人板演,其他人评价。修改自己写出的小数。

2、讨论:我们写小数时,怎样去写呢?

3、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展示,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小数自然的引出小数的写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写法,并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规范小数的写法。

5、质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认为在读小数和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题地设计意在突出重难点地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数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1、选一选

2、把小数和正确的读法连起来

3、看图读写小数

4、用3、0、0、8这几个数和小数点,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

(1)只读一个0的小数

(2)读出两个0的小数

(3)0不读出来的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层次性练习,使得学生对于小数的读写法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3】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2-93页。

教学目标: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4】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4011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眼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的?请用词语来表述一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猪八戒的小故事,你们猜猜猪八戒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唐僧把一张饼分给三个徒弟,三份分得有点不一样,一份是一块,一份是两块,还有一份是三块,你们认为猪八戒会挑选哪一份?猪八戒是否真的会得如所愿?(PPT进行展示)

二、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1、出示PPT,学生说出分数,(用PPT展示:首先重合,然后进行对比。)再让学生用三个图片进行重合并质疑: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这些数的大小怎么会一样?

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

(1)从左往右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进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质疑:可以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0吗?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殊途同归利用商不变验证分数基本性质

从商不变规律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那么商不变。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它们也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大家想一下:分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刚才我们是从实际的例子中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现在我们是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殊途同归。

只不过不同的是,在除法中,叫做商不变规律;在分数中,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运用提升

1、奇效的红方块,能用几分之几表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12.889≈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3、拓展练习:王敏家的小汽车平均每千米耗油0.07升,她家距单位约15千米,王敏每月(按21天算)上、下班(每天按往返一次算)要消耗多少升汽油?如果汽油价格每升3.92元算,王敏家每月这一项要支出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8】

一、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数,而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样,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1 、创设情境

投影课本例6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

2 、问题质疑。

师: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师: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 教学例6。

(1)呈现信息: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的嗅觉细胞约有多少亿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根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呢?并说明理由。

(2)教师板书:0.049×45

(3)学生独立完成求积的近似数。

(4)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所求得的结果,互相检验。指名学生板书计算过程,由其讲解保留近似数的依据。

全体学生对他的板演过程和解释作出评价。

(5)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自己的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更正自己做错的地方。

(6)师小结:求2.205这个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要看小数点后第二位,因为积的十分位上的数是0,05,所以要舍去小数部分的0和5,积的近似数约是2.2。由于求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在横式中要用约等号“≈”。

(7)这里追问如果要求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呢?并说明理由。

(8)独立完成1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质疑,引出人和狗的嗅觉细胞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交流研讨、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师:同学们,有些应用问题取近似数时,还要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这道题的答案没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应保留几位小数才合理呢?

出示:小丽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6.8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元。小丽家上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6.85×2.5=42.125≈42.13(元)

(2)讨论交流:这道题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

(3)预设:由于是计算钱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应精确到分(百分位),所以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合理的。根据“四舍五入”法把百分位后面的数省略,千分位上的数是5,向百分位进1,得到近似数42.13。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数学的灵活性。下面我们来交流提纲中的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在求积的近似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通过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能力。)

四、精讲释疑,应用实践

1 、选一选

2、判一判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9.1×0.5=4.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2.34×0.15≈0.3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想一想

4、解决问题我最棒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选择、判断、改错、解决问题等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是受益匪浅的,下面和同学们共同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吧!

作业设计:13页2、3题。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例6. 0.049×45≈2.2(亿个)

生板书计算过程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反比例数学教案1500字


本文为课件之家推荐专题“反比例数学教案”相关内容。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如今编写教案对于教师而言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所长。如何写出一篇有条理性的教案呢?下面由课件之家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反比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抽水的总量与时间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抽水相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7请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航行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5.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用比例知识列出解题的式子,然后口答,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按过去算术解法都要先求什么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成正比例关系,都列成比值相等的式子来解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未知数,表示的数量不同,在等式里位置也不同)说明;在正确判断成比例关系后,要按照比值相等来列等式解答。列等式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先求什么数量这两题里两种数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按什么相等来列等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第1、2题的解答。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3题。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3】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1

问题:

你们还记得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一次函数图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

师生形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类比联想 探究交流

活动2

问题:

例2 画出反比例函数y= 与y=- 的图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示范画出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再让学生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

设计意图:

通过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用描点的方法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其他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生形为:

学生可以先自己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顺利进行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

2是否熟悉作出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能否勤于动手,乐于探索。

比较y= 、y=-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并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双曲线),以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分组针对问题结合画出的图象分类讨论,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为后面性质的探索打下基础。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积极引导。

(三)探索比较 发现规律

活动3

问题:

观察反比例函数y= 与y=- 的图象。

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思考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反比例函数y= 的性质:

形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支双曲线组成的.因此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

位置: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任意一组变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xy=k.

(注意:双曲线的两个分支都不会与x轴,y轴相交。)

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明白性质的可靠性;通过对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值符号关系的探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在相应的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激发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 运用新知 拓展训练

设计意图: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特点时,能够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巡视,引导学困生完成任务。

五、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4】

1、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

2、信息窗的介绍:

该情境图呈现了啤酒生产车间的一角,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每天生产啤酒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学习。

只一个红点:反比例的意义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但在学习了正比例的知识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如果仍旧采用相同的教学程序来学习反比例,势必造成学生照搬模式,套用结论,思维水平得不到进一步发展。造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注重找出答案而不注重发展对知识的理解。在认知、理解不够充分的前提下生硬的套用正比例意义的阐述模式来定义反比例的意义,学生缺乏对知识点本质的深入理解。鉴于此,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成反比例的量,你认为成反比例的量会有怎样的变化特点?(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有一下观点:

生1成反比例的量可能就是两种量的变化是相反的。

生2:正比例中一个量扩大若干倍,另一个量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他们的变化是一致的,我想,反比例中可能就是一个量扩大若干倍,另一个量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他们的变化相反。

生3: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成反比例的量中可能是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

生4:也许是和一定,一个量在增加,另一个量在减少,它们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因为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学生的头脑中不会一片空白,用猜一猜的形式,给予学生想象(猜测)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再现原有知识基础,促进新旧知识迁移互动。然后教师出示信息窗中的表格

每天生产的吨数

100

200

300

400

500

......

需要生产的天数

60

30

20

15

12

......

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反比例的意义。

第二、结合生活实例,加深概念的理解。

像正比例一样,学习了反比例概念之后,也要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两种量也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并用具体数据说明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正反比例呢?)(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成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各行各业都要用到的知识,数学就不说了,其他学科如地理、物理等。几乎是与比例密不可分的。象气温与气压成反比关系、气温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关系、气温与纬度成反比关系、物体放出的波长与其本身的温度成反比关系、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关系等等)

4、自主练习分析

第3题是一组判断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在明确思路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逐一解决。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意义进行说明。关于已植的棵数和未植的棵数,虽然未植的棵数随着已植的棵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和也是一定的,但是它们的乘积不一定,所以已植的棵数和未植的棵数不成反比例。通过这一题的练习,要让学生明确怎样确定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反比例图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反比例关系也能用图像表示,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画图象。

信息窗4--装运啤酒

1、教学内容: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窗的介绍:该图用一个特写镜头呈现了汽车运输啤酒的情境。通过介绍啤酒装箱中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窗有两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红点: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既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重视用比例解题的教学。

教学时,可以从装运啤酒的话题引入,介绍有关信息,然后呈现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出示例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时,学生可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可启发学生思考:哪一个量是一定的?啤酒的总瓶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然后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方程),并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仿照第一个红点的教学思路进行。

第二、及时引导学生对用正反比例解题进行比较。

两个红点问题解决之后,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比,找出在解决问题方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自主练习分析

第5题是灵活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审题,使学生明确:地面的面积一定,每块方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因此,要先根据边长计算出方砖的面积,再根据反比例知识列式解决。这一题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有的学生会直接用边长乘以块数。要让学生分析一下数量关系。然后再解决。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在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方比例的判断方法上,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正反比例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一段时间我们学习哪两种比例关系?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回顾正反比例)

2、出示小黑板:

表一、

总价(元)

8

16

40

80

160

数量(件)

1

2

5

10

20

()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而变化,()一定。所以()和()成()关系。

表二、

单价(元)

80

40

20

10

5

数量(件)

1

2

4

8

16

让学生先完成表一的问题,在让学生如同表一的问题完成表二,书写在作业作上,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3、想一想: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量、每两种之间存在怎么样的比例关系?它们的条件是什么?

二、总结问题、比较正反比例

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呈反比例关系。

小练笔:请学生举几个数量关系说一说,同桌交流,汇报

2、正反比例比较

观察表一和表二以及正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正反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不同点

变化方向一致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变化方向相反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在此基础上拓展:

1、,那么和成()关系;

2、,那么和成()关系;

3、,那么和成()关系;

判断:

(1),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相应的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直径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周长成正比例;

(3),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直径成反比例;

练一练5、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四、小结

正反比例的区别与判断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堂正反比例的比较的综合课,整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比较观察使得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因此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载客后的练习中补充了带有未知数的三道练习让学生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杰却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判断题,由于前面都遇到有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可是这个问题就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圆周率是一定的,通过这个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再602班上课的时候,在出示小黑板的时候,没有先让学生回顾正反比例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没有及时地吸引过来,于是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求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知识,并吸引学生注意。还有就是表意于表二的利用,在第二堂课上比第一堂提高了,消除了学生再次整理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481632

总个数/个32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481020

箱数5025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48101620

所看天数804032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50403020xx

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

①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过程要求:

(1)逐一出示以上各题。

(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方法,关键)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9】

反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2及练习十三4~6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反比例应用的学习过程,体会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感受事物的普遍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有关反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教师先准备好复习题和增加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铺垫

1.运一堆煤

车的载重量(t)

辆数(辆)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你能写出多少个等量关系式?

2.判断

(1)当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3)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运用反比例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反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学习,探索方法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两种量。

反馈: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看到这两种量,你还联想到了哪种量?(路程)

教师:上题中路程是一定的量吗?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青年突击队参加泥石流抢险,从出发到目的地的路程是一定的。

教师: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反馈: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扩大或缩小几倍,时间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路程)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解答例2

(1)接着出示例2后面的内容:出发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3时之内必须到达,他们每时至少需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说出,现在增加的这个条件和问题应该对应在表的哪个位置?突出让学生找准对应关系。

(2)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要求:把思路和解答方法说给自己小组的成员听,把同组同学认为正确的解答方法,请组长板书在黑板上。如果有其他组长已经写在黑板上了,另一组长就不再板书同样的解决方法。如果你用的解答方法,同组的同学不能准确判断对错,或者引起了争议的解答方法,可以自己上来把它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把黑板分成3大块,供学生板书解答方法)

(3)集体交流,结合黑板上的板书,师生共同理解解法:

预设方法1:643=8(km)

抽生说出,算式64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方法2:解:设他们每时至少行xkm。

3x=64

x=243

x=8

教师:这样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反馈:根据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它们的路程相等,列出等量关系。

预设方法3:解:设他们每时至少行xkm。

6∶x=3∶4或x∶6=4∶3

这种列式的方法有时会在学生中出现,应该由写这种解答方法的同学来说说他的想法。在这里主要还得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解法来引导他们理解解题思路。

三、巩固应用,促进发展

1.基本练习

(1)将例2的最后一句话改编成2道应用题。

如果要想2时到达,他们平均每时需行多少千米?

如果每时行8km,要几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2)练习十三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对比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5题和6题。

教师引导提示: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是一定的?根据一定的量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再解答。

(2)补充练习: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400m,25天完成。实际前4天修200m,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要用多少天?(沟通区别与联系)

小组讨论后反馈:

①每天的米数--天数②总米数--天数

反比例知识解答:20xxx=40025

正比例知识解答:200∶4=(40025)∶x

提问:为什么一道题既能用正比例解答又能用反比例解答呢?

引导学生明白:因为题中既有速度(照这样的速度)一定,也有总米数(一条路长度)一定。

小结:在解答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反比例来解答。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反比例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1500字精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都需要写一份精美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路,编写教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急你所急,栏目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

3、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形状有规律地排列。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教师及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操作课件,复习按颜色排序。

指导语:我收到了图形王国发来的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看图,引导幼儿探索形状排序的规律。

指导语:在图片中除了有红、蓝颜色之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队的?(三角形、圆形等)

3、玩“我说你做”的游戏,启发幼儿自己操作。

指导语:刚才的问题,小朋友都答对,我们再接着玩游戏吧!请你们根据我给的图形排队,并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4、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指导语:

今天你们通过游戏,学会了按物体的形状有规律地给图形朋友排对,我们今天又学会了一种本领,我们要谢谢图形朋友们,跟图形朋友再见!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1、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1、认读加法题:1+2=3 2+1=3关键提问: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 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

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2、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1、导入:老师准备了许多的灯笼,每一串灯笼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可以做不一样算式题?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1)说一说灯笼下面的算式题的意思。

2)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1+2=3既可以表示1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以表示1盏红灯笼加上2盏绿灯笼)五:延伸价值取向:激发幼儿感受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思考:1+2=3哈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标记记录图形的两个特征(大小、形状、颜色)。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之间的不同特征,并会用语言表达。

3、通过操作、游戏,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各种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包装说明书,货架、篮子。

2、学具:操作作业单、蜡笔、铅笔;有说明的包装袋。

活动过程:

1、以游戏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班的饼干超市马上要开业了,我们来看看超市里有些什么饼干?(出示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图形),仔细看看这些饼干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次操作:(出示包装袋)装一样的饼干

提出要求:每个小朋友那一张包装袋,四人一组到后面的桌上去装饼干,只能装一种相同的饼干。

讨论:你装的是什么饼干,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饼干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标记)

评析:首先以游戏的情景导入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是一个复习几何图形的过程,接着我通过第一次操作“装一样的饼干”为后面的制作产品说明书打下伏笔。

出示包装袋,学做“产品说明书”,并学习按说明书上的标记顺序说一说这是什么饼干,如(黄标记、三角形标记)“这是黄色的三角形饼干。”

评析:“产品说明书”贴近幼儿的生活,它能为顾客带来方便,通过集体学习制作产品说明书帮助幼儿分析图形特征,并学习用语言表达,为后面的幼儿第二次操作做了准备。

2、设置游戏情境,提出操作的要求。

师:刚才小朋友帮忙装好了饼干,我们要送到超市里去呢,在送去之前请你们再帮忙在包装袋上用标记来做产品说明书,这样就可以让顾客一看包装袋就明白里面是什么样的饼干了,好吗?

提出操作要求:先将自己包装的饼干作说明,完成后可以再到篮子里选不同的饼干作说明,先看清楚里面装的是什么饼干。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能干的小朋友多做几张说明书。

回座位,介绍自己的“产品说明书”,“谁愿意上来介绍自己制作的说明书?”先数一数该幼儿做了几张,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评析:为自己包装的饼干制作说明书,幼儿显得更为兴奋,这一环节中孩子不仅分析记录了第一次操作的图形,我还为幼儿充分提供了更多包装好的“饼干”,旨在让幼儿接触更多不同种类的几何图形,让幼儿体验成功感。

还有很多小朋友也想来介绍,这样吧,请你们和旁边的小朋友相互介绍一下,如果你发现别人做错了,可以帮他指出来(相互介绍)。

评析:这一环节不仅能满足孩子的讲述欲望,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同时这也时孩子自己的一评价方式,通过相互介绍、观察,相互学习并发现别人的错误,帮助指正。

3、游戏:送饼干

师:“谢谢你们包装好了这些饼干还制作了产品说明书,现在请你们把这些饼干送到超市里去,还要把饼干放整齐,瞧:这里应该放什么样的饼干(篮子上有标记)

幼儿上来送,送完后请5个小朋友分别当服务员检查是否放对。

评析:通过这一游戏,不仅复习巩固了图形分类,也自然地将孩子的`操作材料进行整理,请5个幼儿当服务员目的是让幼儿自己检查操作结果,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

4、游戏:找饼干

师:刚才小朋友包装饼干可起劲了,老师也帮忙包装了一些饼干,可是我制作了说明书却忘记装饼干了(每位幼儿发一张)请你们拿到后帮我想一想应该装什么样的饼干,也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饼干在后面的听课老师手里,请你们去找一找哪位听课老师的饼干应该装载你的包装袋里?如果找对了,听课老师还会给你一个小奖花呢!

评析:这一游戏让孩子看说明书装饼干是一个提升的环节,通过与听课老师的互动,请听课老师检查结果贴小奖花,充分利用的听课老师的资源。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4】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对于数字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数字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熟练地认识相似的数字,从而让幼儿知道知道每个数字都有相邻的数字宝宝,让幼儿说出每一个数字比相邻两个数字多1和少1的数学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数字,"趣"中练数字,"乐"中学计算,"赛"中增勇气,以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一个数字都有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整数的相邻数。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

2、动物房子图片,小动物图片(小狗、小猫、兔子、猴子、狐狸)

3、空纸箱。

【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

(1)在风景优美的树林里,一条小河缓缓地流着,小树林旁边有一栋漂亮的楼房,里面住着许多小动物,我们来看一看里面都住着谁,好不好?

教师出示有小动物楼房的图片,分别是:小狗(一楼)、小猫(二楼)、兔子(三楼)、猴子(四楼)、狐狸(五楼)-------,谁能说出这些小动物的邻居是谁?

(2)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动物的邻居是谁了,那请你们看看你们的左右邻居是谁?幼儿互动,教师观察。

(3)师:我们小朋友都有邻居,数字宝宝它也想找邻居,你们想不想去帮帮他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的邻居吧!

(4)教师出示1-----10数字卡片,让幼儿知道任意数都有相邻的关系(多1和少1)

(5)老师拿出10以内任意三个相邻的数字卡片,请幼儿为三个数字排队,引导幼儿按顺序排。

2、游戏开始

游戏一:找朋友

幼儿身上带好1--10的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好队后,老师带着幼儿说儿歌:

宝宝宝宝转一圈,宝宝宝宝瞧一瞧,

左瞧瞧,右瞧瞧,瞧见的朋友真不少,

你的朋友是几和几?请你快来告诉我。

幼儿大声告诉对方,自己的朋友是几和几?幼儿可以交换数字卡片,反复玩几次,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排列关系。

游戏二:摸彩票

幼儿在一个装有1-9的数字卡片的箱子里摸,摸出一个数字,并说出它的相邻数,正确的即可获奖。(奖励一个笑脸娃娃)大家一起玩。

游戏三:找朋友

发给每位幼儿1到10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老师拿出任意一个数字,请小朋友把它的相邻数找出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1到10的数字卡片及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反思】

由于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幼儿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幼儿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观察幼游戏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理解了相邻数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

橘子有几瓣

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瓣数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幼儿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了解橘子的瓣数并不相同。第二环节是利用统计得出的数据,让幼儿猜测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然后提供大、小橘子让幼儿验证。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反思: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反思:

集中分享能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在分享中幼儿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索的快乐。从幼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能用多种方法数橘子的瓣数。这说明幼儿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备赢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反思

本环节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反思

利用统计表的数据引发幼儿探索橘子的大小是否与瓣数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此环节采用猜想与验证的组织形式。猜想能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与面临的情况进行思维碰撞,训练了幼儿独立思维能力。猜想、验证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特点,在猜想验证过程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反思

此环节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答案?

幼1:我问我爷爷,我爷爷是生物老师.他会知道。

幼2:我看百科全书。

幼3:我跟我爸爸上网查找答案。

反思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3

有趣的门卡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加减运算,能正确地列出8的加减算式。

2、尝试用三个数字在符号板上摆出不同的加减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互换关系。

3、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探索数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过7以内各数加减法及8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符号底板(底板分成四格,两格上写有加号和等号,另外两格写有减号和等号,符号中间有空间便于写数字),8、3、5三个数字各一张,笔一支。

——学具:《幼儿用书》(P14、15、16),幼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奇怪的门卡。

——教师:爸爸带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们住饭店时,服务员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出示符号底板和8、3、5三个数字):服务员说,当他们用这三个数字在门卡上摆出四道力口减算式,才能顺利地拿到门卡进房间。你们愿意来试试吗?

——幼儿思考。请个别幼儿来演示,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算式,集体检查。鼓励幼儿用三个数摆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2、幼儿操作活动。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观察8座小房子,根据房子的颜色,在加减符号旁边填写数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观察左边的数字,请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观察三组蔬菜,想一想:哪两组蔬菜力口起来和下面的数字相同,请画线连起来。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第15、16页引导幼儿练习8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加减运算。(也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舌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曰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两道加法算式的数字都相同,但加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不同;两道减法算式是等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交换了。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结果,看看有没有同样的发现。表扬正确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的幼儿,然后结束教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城堡图一副(分为三层,每一层分别有表示7的加法的三副图,用纸覆盖)、水果单一张。

2、学具:城堡图人手一份、水果单人手一张。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7的加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复习7的组成

师:城堡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国家玩,你们愿意吗?那让我们快点乘上7次列车(出示数字7)出发吧。

师: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 点开?

幼: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我的火车X(6)点开。

二、情境感知——登城堡:看图学习7的加法

1、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的问题

想考考我们小朋友,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去看看好吗?

2、师:我们先登上城堡的一楼,原来这层楼上有三幅图,谁愿意来讲讲呀?

国王想考我们的是看了这三幅图谁能列出一道算式?回答出来后就可以上二楼、三楼。

3、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每人都去一个城堡回答问题吧,速度慢的呢,可以只在一楼回答,速度快的可以去二楼三楼。别忘了把你的答案写的清楚一点。

4、总结:

师:你刚刚碰到了什么问题?(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你是怎么回答的?(幼儿列的算式)老师记录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师总结: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6道算式就是7的加法算式。

师:象1 6=7、6 1=7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 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 5=7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1、师:城堡国的国王夸我们都很聪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水果券(出示水果券),我们先来看看水果的价钱。

2、国王又想考我们了,他说,7元钱只买两样水果,你会买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买哪两样?

3、 幼儿操作

4、讲评:你有几种方法?买的是什么?

5、师:如果7元钱买三样水果呢?

四、结束:

6、好我们一起去水果店选购吧。(结束)

活动反思:

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 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 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 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 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 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教学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小百科:人的身高物质基础是骨骼。与身高相关的主要是头颅、脊柱和下肢长骨 3 部分。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掌握10以内的数数。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水果篮、苹果、猕猴桃、龙眼等新鲜水果、纸制水果篮若干、纸制水果。

活动过程:

一、猜水果

1、出示水果篮(水果篮用布盖好)

师:这个是什么啊?

生:篮子。

师:你们觉得这个篮子装了什么?

生:苹果、月饼(梨、饼干……)

师:想不想知道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东西呢?

生:想

师:会是什么呢?我请你们来摸摸看,摸好以后告诉其他小朋友,你摸到了什么?

2、请幼儿来摸:

师:你摸到什么?(别告诉大家是什么,你让大家猜猜)

生:它是圆圆的,柄是凹进去的。(是苹果)

教师拿出来给大家看是不是苹果,再请一个幼儿来摸。

师:你摸到什么?

生:它是椭圆形的,毛毛的(是橘子……)

师: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啊?(教师拿出水果给大家看)

生:猕猴桃……

二、制作水果篮

师:今天吴老师去买水果的时候,看到水果店里遇到了个难题,他们的水果篮都被人买光了,水果店里来不急装水果篮了,要请我们小朋友帮忙装水果篮,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刚才水果店里的阿姨运来了很多水果和篮子。(出示水果篮)你们有没有发现水果篮上有样特别的东西?

生:有圆点。(有数字)

师:我们小朋友的眼睛真尖,那你们知道这些圆点和数字用来做什么的?

生:圆点有5个就装5个水果进去(数字是5就装5个水果进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要请你们给水果篮装水果了。

生:好的。

幼儿开始制作水果篮(水果篮可以自由选择、装得快可以再装个),教师在旁指导。

师:你们的小手本领真大,那么快就把那么多水果篮装好了。但是这些水果篮运到水果店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免得水果篮买不出去。看看谁的小眼睛最尖,能发现错误?

生:……(幼儿上来指出错误水果篮)

师:它怎么错了?

生:点数和水果不一样多。

师:我们来帮助他把水果篮装对。

……

三、延伸部分

师:我们的水果篮都装对了,你们真厉害,那吴老师要来问问,水果篮是做什么用的?

生:送病人、送爷爷奶奶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的兴趣很高,许多幼儿也很会动脑筋,在游戏中,让幼儿交流和分享数数的不同方法,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理解数数。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维等综合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以后工作非常有帮助。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看三幅图列算式,感知加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学习6的加减法。

2、熟悉理解"又来了"、"一共""走了""跑掉""还剩"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互相出应用题给同伴猜加法还是减法。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6的加减法,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互相出应用题给同伴猜加法还是减法

活动准备:

6、幅实物图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我们来拍手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要是6。

二、学习5的加法。

1、出示图一。"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谁会每幅图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讲清楚。"(指第二幅图)"这里为什么要讲成是'又来了'?"(指第三幅图)"这里为什么要讲成是'一共有'?""是谁和谁合在一起?"(原来的5只和又来的1只)"谁能把这件事来讲一件?"(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一共有6只小鸟)。

2、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讲一件另外的两幅图。

三、学习6的减法。

1、出示图四。"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谁会每幅图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讲清楚。"(指第二幅图)"这里到底是'走掉了'还是'又走掉了'?为什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第三幅图到底是"'一共有'还是'还剩'?为什么?""谁能把这件事来讲一件?"(草地上有6只羊,跑走了2只,还剩4只)。

2、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讲一件另外的两幅图。

3、幼儿找个同伴互相出加减法的应用题,请同伴猜一猜是加法还是减法,为什么?

四、体育游戏。跳房子。

1、每个幼儿在地上画一个简单的小房子。按照教师的口令"又来了"、"一共""走了""跑掉""还剩"多少,跳到正确的小房子内,看谁反应又快又对。

2、幼儿自由结伴,找好朋友进行跳房子的游戏。

教学反思:

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优美动人的故事情境,符合幼儿爱想像的心理特点。接着,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讨论范例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和图案间隔排列的变化,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美丽动人的故事情景之中,并把帮助美人鱼穿上新衣这一美好的愿望自觉地、持久地倾注于创作之中。最后,当幼儿将作品全部组合起来,使美人鱼穿上五彩夺目的新装时,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7】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大班数学教案:

10的分解与组成教学教案

一、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四、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五、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矿泉水瓶若干个,废报纸球10个,铅笔,记录单,黑板,粉笔,学习教科书,数字卡片。

六·活动形式: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

七、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玩碰球游戏,出示数卡。如

师:这是数字宝宝几?(9)今天我们来玩碰球游戏,小朋友与老师的数合起来是9

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2·3·4·5·····)

嘿嘿,你的1球碰8球(集体小组和个别)

二、学习10的组成和分解。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复习7的组成,练习用数的组成、分解知识进行7的加减运算。

2、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推理列算式,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活动准备7以内的数字卡片、课件、幼儿用书第1册第47页、铅笔。

活动过程

1、复习7的组成,列出7的分合式。

(1)拍手对数:教师拍手和幼儿拍手合起来是7下。

(2)填数活动。给7的组成填上合适的数。

2、新授7的加减法:

(1)教师演示课件出题,请幼儿列算式。先列加法,再列减法。

①"树上飞来了1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6只小鸟,请问,现在书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引导幼儿列出加法算式1+6=7."如果是先飞来了6只小鸟,有飞来了1只小鸟呢?"怎么列算式?6+1=7,让幼儿发现将加号两边的数互换位置以后,总数不变。

②引导幼儿根据推理的方法,列出7的第一组减法算式:7-1=6 7-6=1(2)请幼儿根据7的分合式,自己探索将7的其它几组算式列出来,教师指导。

(3)利用快问快答的形式,反复练习7的加减法运算。

3、组织幼儿翻开幼儿用书,观察图意,填写正确的数字或算式,巩固7的加减法。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练习7的加减法,学习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字问题。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和分类。

2、让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形宝宝图片、背景图、固体胶、纸、环境布置

活动重点:

复习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难点:

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活动流程:

引出课题 游戏巩固 活动延伸

(一)引出课题

1、分别出示4种图形,提问:“你们知道它们是谁?”

2、它们长得怎么样?

(二)游戏巩固

1、游戏:捉迷藏

a、 师出示背景图,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b、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并说出有几个?

2、游戏:小小邮递员

a、 图形宝宝请幼儿为小动物送饼干,并说明要求。

b、幼儿送饼干。

c、 师作一定的评价。

d、幼儿吃饼干(幼儿自由选择饼干)

提问:你吃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游戏:拼图

a、 图形国王装修皇宫,想请幼儿拼画。

b、幼儿发挥想象,自由拼图。

c、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三)活动延伸

将剩下的图形投放到区角活动中。

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中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按一定规律排序。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红、黄、蓝三色的花朵

活动过程:

一、我们都是花仙子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花儿有哪些颜色?说说你是什么花仙子。

观察花朵排列的颜色规律

二、游戏:花仙子找椅子

1、两种颜色排序:AB

请两名幼儿手持红黄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2、三种颜色排序:ABC

请三名幼儿手持红黄蓝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3、两种颜色排序:ABB

请四名幼儿手持红黄黄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游戏时,帮助幼儿掌握排序规律。鼓励幼儿自己纠错检查。

三、少了哪朵花

请若干幼儿按一定规律站好,请幼儿观察其中缺少哪朵花巩固对排序规律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相关文章

  •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1500字精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都需要写一份精美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路,编写教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急你所急,栏目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关于幼儿园数学教案”,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时间:01-10 幼儿园数学教案    
  •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1500字模板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教学前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教案能帮老师说明什么时候讲什么课,应该怎么讲。...
    时间:04-21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2000字通用 课件之家主题栏目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敬请访问。...
    时间:04-27 小学数学教案    
  •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1500字(精选10篇) 教学重点一定要及时突破难点,作为教师准备一份优质的教案是很有必要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紧张情绪。以下是课件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数学教案”,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时间:03-13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 【热】小学数学教案通用 老师是雾海中的航标灯,教案是老师认真工作的象征,优秀的课堂一定离不开教案的帮助。有哪些写好教案的技巧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小学数学教案通用,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
    时间:09-08 小学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