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1645),字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童年为地主牧羊。他从小聪明好学,并喜欢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武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时,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由于他勇敢善战,又有谋略,屡建战功,被称为“闯将”。领部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治今甘肃陇南)、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宁羌(治今陕西宁强)。不久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治今剑阁)、绵州(治今绵阳东)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定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不久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后因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至大顺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仅四十岁。

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李自成改名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给一家大财主放羊。财主请了一个侠客,在家整天教他的小公子武术。

有一天,鸿基放羊回来,见那侠客和小公子在“劈里啪啦”地练短打,那个侠客一拳一脚打得很是威风,小鸿基瞧着很是眼馋,便停下看了起来。谁知,小公子一个跟头翻到鸿基跟前,趾高气扬地说:“放羊的小子,这是你看的吗?快点滚开!”那侠客也在一旁插嘴道:“这是功夫,一般是学不会的,你看也没有用。”鸿基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听别人这么说自己,心想,你们瞧不起我,我偏要学出个样子让你们瞧瞧。可从哪儿开始学起呢?他的脑筋不由转悠开了:要想一拳就把人打倒,靠什么?力气。力气怎么来呢?慢慢练呗。

于是,他在第二天将羊赶到小河边时,故意不走小桥。他先抱起一只小羊助跑,使劲地向对岸跳过去,刚开始时,有许多次他都掉到小河里,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鸿基练武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坚持了下来。慢慢的鸿基抱着小羊能跳过去了。他就这样跳去跳回,当有一天,他一口气将七十二只羊全抱过河去以后,自己也累瘫了,但是心里却非常的高兴。他就这样坚持着每天抱羊过河。一年的工夫,他一次可以抱着两只羊从河上跳过去了。到后来,财主又把三十六头小牛犊也交给了鸿基放养。鸿基每天早晨除了抱羊过河,还尽可能的将小牛犊也抱过去。又过了一年,他已经可以将牛犊举过头顶了。鸿基不知自己的功夫究竟有多大,便想找那个侠客比一比。

有一天,鸿基见到那位侠客后,提出想要比试比试。侠客漫不经心地说:“如果你不怕摔,那就请先进招吧。”鸿基说了声“多谢”,便张开双臂扑了过来。那侠客一看,这算什么招数?但还是伸出两手,接住鸿基的双臂,两个人一块儿腾空而起,落下地时,四只胳膊仍然搭在一起撑着“葫芦架”。侠客做梦也没有想到,两年的时间,鸿基的力气就长进了这么多,不禁连连叫好。鸿基乘势跪到地上,恭恭敬敬地称侠客为“师父”。可那侠客虽然答应教鸿基的武功,却不肯承认是他的师傅,硬给鸿基取了个“自成”的名字。意思是李鸿基“自学成才”。鸿基推辞不过,只好默认了。此从,侠客把自己的拳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鸿基,鸿基也全心全意地学习,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来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

大启发

要想达到目标,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是很难成功的。李自成为了要练就过人的本领,他每日抱着羊甚至是牛跳过河去。如此日复一日,终于使自己的气力有了很大的长进。从而使那个瞧不起他的侠客也对他刮目相看了。

所以,做任何事就得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有没有毅力,坚强不坚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心不专者,不会有毅力。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能够坚定信念,不停地前进,不停地拼搏、奋斗,因而能屡扑屡起,终于成为伟人。我们要做一个有毅力的人,为自己建立明确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并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目标的,并以一种超人的献身精神来实施目标,有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即便是遇到困难也决不半途而废。

查看更多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相关内容,请点击: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45520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