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2-2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一篇)。

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上课前,老师必先会准备一份教案。有时候可能并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老师的教案并没有适用性。如何让教案写得更加全面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定位课堂的优势和劣势。栏目小编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一篇)”,要获取更多信息请定期访问我们的网站!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编推荐

有关二年级数学教案7篇


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更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十分有必要进行教案准备工作的,教师实现教学成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教案作指导,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有关二年级数学教案7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 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 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 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 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 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 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 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 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 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 、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 、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 、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4、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 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 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 口诀:四五二十

20÷5=4 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6】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师: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突破教学难点,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来突破重点,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根据2 -6的乘法口诀求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你们的算说的能力了:看图说算式。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2、同学们真棒,那么,你们能根据乘法算式说出除法算式吗?(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小结: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他们都是关于什么的乘法口诀呢?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新课:

同学们真棒,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电影明星,他为人聪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爱开动脑筋,排除困难,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喜洋洋)

今天喜洋洋不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宝物呢?但同学们必须开动脑筋,闯关才能取得宝物哦。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庆祝的?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庆祝哦﹗看,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欢度这个节日正在布置教室呢?看看他们多开心呀,咦,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点击课件,个别举手描述)(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出图中的大意)

(一)观察教学情景图,学会搜集信息

从上往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那些关于数学的信息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已知条件,)

1、我们做了一些彩旗。

2、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

3、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二)根据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帮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①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这题缺了什么?(问题)那么谁帮他加上问题呢?②我们做了多少面彩旗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数彩旗?出示课件,这图是什么意思?(7个8是多少)那有多少面彩旗?教师板书:7×8=56(面)

(三)根据问题解决问题

1、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根据图片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好不好?

出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课件这道题可以解答了吗?(不能)缺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给它添上个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教师要引导: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呢?)

板书:56÷8=( )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2、要是挂成7行呢?板书56÷7=( )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观察发现什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也许有的说,第一个数相同(也就是被除数相同,)有的说,后面两个数相反了(也就是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用了七八五十六同一个乘法口诀,有人想说什么的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我们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或者被除数相同的话,他们可以使用同一个乘法口诀,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呢?

请看下一个问题:

3、同学们我们回顾刚才第二组同学提出的“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你是怎么列式解决的?)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9÷7=( )

根据除数是7.你想到了什么口诀(七七四十九)

思考:这个口诀你能列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吗?(因为他们两个数字都是相同的。

4、做一道“篮球比赛”的练习题。

二(1)班同学有的正在布置教室,还有的正在操场上呢?同学们他们正在做什么?出示“篮球比赛”的练习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同学们学的真好,喜洋洋给我们送礼物来了?打开第一个宝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实践应用:(第二关)

1、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练习:摘苹果老师的肚子饿了,我们有苹果吃了,你们谁能帮老师把苹果摘下来呢?谁摘得多?

2、请同学完成书上第38页的做一做。

基础练习:第3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师:(将学生作业投影交流)仔细观察每组题,通过练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中有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它们使用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用一句乘法口诀不仅能写出乘法算式,还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乘法和除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同学们学的真好,喜洋洋给我们送礼物来了?打开第二个宝盒。

设计意图:让小组充分发挥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点,让小组里的每个孩子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四、巩固练习(第三关)

1、小兔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出示课件)

2、游戏:小鸟回家,吹泡泡,谁再棒。(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必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0篇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问: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贴着15的海龟年龄大,因为15比9大,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沙滩上又爬上来一只51岁的海龟,它和15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51岁的海龟年龄大,因为51比15大,先比十位上的数,51十位上是5,15十位上是1)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海滩上又爬上一只58岁的海龟,和51岁的海龟比,谁的年龄大?为什么?(58大于51,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58的个位上的数是8,51个位上的数是1)

师说:我们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在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我们已经学过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个位上的数也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同样大.

下面我们再比较几个数:

61○5645○47100○98

师说:我们填好大于、小于号后,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检查符号写得对不对.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比较万以内的数,看谁学得快,学得好.

二、学习新课.

1.根据下面各数的位数分类.

出示:1230,965,395,1689,20xx,470.

师问:这些数很大,谁能读读这些数?你们能根据百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知识推测出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哪个大?为什么?(四位数大,因为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不够一千)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数:

小结: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在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怎么比呢?(先比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同样多,先从最高位比起

练一练:

965○395395○470

1230○16891689○20xx

(2)哪辆车载的汽水多?3864○3529

师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么比?(再比百位上的数)

3.小结.

师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398○4023940○52301020○999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941,893,1001,914

(2)3005,3050,3500,3049

3.找出下面各数中最大数、最小数.

463,9528,4000,2089,9030,8006.

最大数:_______

最小数:_______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 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0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读写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有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广西柳州市文惠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好。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组活动卡片。

(一)森林游戏――比大小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探索、体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你们看,小老虎和小狐狸玩得正高兴呢!小动物邀请同学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森林游戏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

2.提出问题

(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小老虎和小狐狸每人翻开了一张卡片(1084,982),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分别翻开的卡片,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两个数,再想一想它们俩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1: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还没有满一千,而1084已经超过了。

师:你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也认为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只有三个数字,而1084有四个数字。

师:你是说数字多的数一定比数字少的数大,对吗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2:比如说,1350和350,1000和100,都是数字多的大。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3:我不同意。

(生3想了想,举了2个不成立的例子,被同学们否定了,最后同学们都同意了生2的观点。)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数位多的数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

师:第一局比赛小老虎赢了,小狐狸输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

生1:小狐狸,别灰心,你还有机会呢!

生2:小狐狸,我们为你加油!

(2)两个四位数的比较

第二局比赛开始:小老虎和小狐狸翻开的卡片分别为3756,4184。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两个数的数位一样多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一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它们到底谁大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结论。

组1:4184大,因为4184是4千多了,而3756还不到4千。

师:你们是直接比较了它们的千位上的数字对吗一个是4,一个是3,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3:看他们最前面那一个数字,谁的大谁就大。

师:也就是说比较它们的最高位,谁的数大谁就大。那现在4比3大了,还要不要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呢

生1:要。

师:那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百位上的两个数字,1比7要小了,那是不是说4184要比3756小了呢

(学生集体自发地在课堂上讨论起来。)

生2:还是4184大,因为它的千位上的数已经比3756的大了,所以百位上的数小一点也不要紧了。

师:那我们还用不用往下比呀

生:(齐答)不用了。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刚才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赢了一局,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了。这一局谁赢了,谁就是今天的大赢家。

(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

多媒体演示第三次翻开的卡片为5102和5184。

师:你们已经知道谁赢了吗

生:小狐狸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次它们都是四位数,而且它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也相同。

生1: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大。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十位呢而不比较其他的数位呢

生1:它们的千位和百位上的数都一样,所以不用比了。

师:你说得真棒!其实你还是比较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对不对谁再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

生2:从千位比起,它们一样大;再比较它们的百位,还是一样大;就比较它们的十位,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比5102大。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师:小狐狸成为今天的大赢家!

(二)小组游戏――摸卡片

(活动目标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你们想不想参加它们的游戏呀

生:(情绪高涨)想!

1.师宣布游戏规则。(边宣布,边示范活动方法。)

(1)四人小组为单位,拥有一叠卡片。

(2)小组成员轮流摸卡片,每人每次摸出2张卡片,自己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一张卡片上的数大,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判断正确则轮到下一位同学,判断错误则再摸一次。

2.组长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3.老师评价小组合作,奖励合作卡。

(三)排队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本班学生较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1:先找出99排在第一个,然后在387,809,345中拿出345排在第二个,387第三,809第四,最后再观察1752和4300,1752排在第五个,4300排在最后一个。

师:她的方法真不错,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三类。谁听出来她是怎么分的

生2: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四)最小三位数和最大三位数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数的大小,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叠卡片,所有的三位数都在里面,你能猜得出里面会有几吗

生1:354。

生2:522。

生3:189。

(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位数所涵盖的范围,感知三位数这一概念的意义。)

师:里面有那么多的三位数,那你能找出最小的和最大的三位数吗

个别回答,集体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

1.小组讨论最小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几。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五)猜数游戏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

1.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

(课件演示:□□00)

(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猜数问题,教师予以正确回答,引导学生进行猜数。)

生1:1200。

师:太小了。

生2:5000。

师:大了一点。

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

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

(六)说一说,评一评

(活动目标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1.提出问题: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是我在校数学组里上的一节教研课,课后数学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我也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让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案例点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1和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1和0的乘法。

重点难点:

掌握1和0的乘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魔术师为大家变出了好多宝葫芦,大家想知道今天魔术师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魔术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1+1+1=()(只)()×()=()(只)

现在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0+0+0=()(只)()×()=()(只)

4、(在此应该先补充一些关于1和0的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然后让学生分别观察关于1和0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三、试一试

1、第9页自主练习1

()+()+()+()=()(棵)

()×()=()(棵)

()+()+()+()+()=()(个)

()×()=()(个)

2、自主练习2

(1)吊椅上现在坐了多少人?

()+()+()+()+()+()=()(人)

()×()=()(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3、数苹果

每盘有()个苹果,有()盘,一共有()个。

()×()=()(个)

四、你学会了吗?

1、课件展示情景图。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解答上述问题。

五、丰收园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学生善于观察但不善于归纳,总结1和0的乘法规律时有困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做复习第1题。

(1)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246942356003

+235+1183-607-235

4、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题余下的六道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列式

(1)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

2、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练习十二第13~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和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3题

(1)读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口答算式,每一题分别提问为什么这样做。

3、口答列式

(1)明明看40页书,东东看46页,东东比明明多看多少页?

(2)明明看40页书,东东比明明多看6页,东东看了多少页?

(3)东东看46页书,明明比东东少看6页,明明看了多少页?

二、应用题训练

刚才,我们已经练习了相差关系的三类应用题。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这些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怎样联系的。

1、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1)用小黑板出示第14题,说明要求。

(2)请小朋友读第一组条件。哪种鱼的条数多?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后面什么问题?为什么能求这个问题?现在把这两个条件与问题大鱼有多少条连起来。

(3)让学生完成余下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第15题

(1)小黑板出示,明确要求。

(2)第(1)题已知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为什么能求这个问题?怎样算?

(3)这两个条件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4)指出:这道题已经知道这两个数,既可以提这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来算,还可以提这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算。

(5)第(2)题已知什么条件和什么问题?知道了蓖麻25棵,要求向日葵多少棵,发补怎样的条件?这个条件里谁的棵数多?请小朋友把这道题连起来读一读。

提问:这里补成了几道应用题?

4、做练习十二第16题。让学生说说题意,弄清小军、小虎都是和谁比的。

三、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5题第(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二、活动

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②汇报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③介绍测量工具。

④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

⑤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⑥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

⑦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

①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

②生自由发言。

③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

④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合作交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会增多,学生也会更多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进行学习。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但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使他们自幼就不善于与同龄人合作。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合作,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乃至适应未来高度合作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此,笔者以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学会测量了中的两次小组活动为例,谈谈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本课改编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的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一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和黑板长度。学生按每组6~7人,分成8组。3个组测量门的宽度、3个组测量窗户的宽度,2个组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且记录测量结果,布置完任务后,学生都十分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希望马上开始动手。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课堂实录】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课堂实录】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这样才公平。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课堂实录】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课堂实录】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

教师认同这种协调方法,同时指出:由于每个同学的尺子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尺子每小格长一点,有的尺子每小格短一点;而且有的人拉得紧一些,有的人拉得松一些,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如果不知道哪种结果更准确,可以在结果前面写上大约两个字。

综合学生的发言可看出,测量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围绕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说的。这说明刚步入二年级的他们,由于对合作中的组织、分工、协调等问题都很陌生,缺少合作经验,所以虽然事前有计划,但是考虑得不全面,在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待到回顾时,这些问题自然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引发了他们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怎样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1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老师的记录,在这节课中我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我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老师的记摘,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3

《买电器》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五一”国美电器搞活动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电视机和冰箱一共多少元?”“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元?”,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数学计算课没有局限于只要求学生们算对得数,而是让学生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关注了个人努力的成果,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的策略,又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思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获得了较充分的体验。

不足之处:

1、在探究算法和算理时,应多一些直观形象的实例结合起来,给学生建立更深的数学模型。

2、小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如:列竖式对错位,没有写结果的错误等计算错误,课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4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5

1、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由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填空题引入,通过学生的解答,延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展开教学。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创造的规律有许多是老师事先也没想到的。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这道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一条规律,哪怕是最简单的,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后进生。同时,有能力学生所创造的规律也是对大家的一种激励,一种触动和挑战。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斗志。这一点从学生在相互辩论第⑤、⑥种是不是规律时,从刚开始的谁也不认输,到后来的心服口服,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2、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出现,但学生比老师更厉害,也出现了几种老师没有想到规律。当学生为⑤⑥是不是规律而争辩,出现与原来预设不同的情况,我们就要改进预设。笔者通过让学生找证据说服反方,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根据原先教案,要求学生把图形转换为数字。学生在辩论、反馈中,教师在仔细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确认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图形转换为数字更方便这种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倾听、重复、确认,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为班内共享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3、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这是一堂随堂课,事前没有经过试教,因此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由于担心时间问题,笔者在处理探究规律这个环节中,显得有些仓促。在巡视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画。在相互辩论中,也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由于学生在探究规律中花了不少时间,最后的练习显得很匆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000字(汇总11篇)


身为教师,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即使是老教师,在课前也需要教案的辅助,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优秀有创意的教案到底要怎样写呢?我们的课件之家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授课日期:_年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出示题目

4()=366()=4263()=7

32()=848()=69()=54

(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42677728366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1~5的乘法口诀,同桌同学互相提问回答1~5的乘法口诀.

2.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得数

25=22=51=34=

15=53=24=54=

新授

1.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问:在没有学习6的乘法口诀之前,请大家先猜测一下,你觉得老师要怎样来将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出示P33准备题

(1)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6

(2)问:每次加6,也就是后一格比前一格多1个6,第一个格是1个6,后面格子应分别是几个6相加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化每个格是几个6,并板书:1个6、2个6、3个6、4个6、5个6、6个6.

3.探究发现

(1)学习口诀:一六得六(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出示一只蝉的实物图(也可以将实物图做成简单的多媒体课件),问:你们看见了什么?(指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这是一只蝉,每只蝉有6条腿.)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1只蝉有6条腿,也就是1个6,可以列一个乘法算式表示:61=6,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可以编出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板书:61=6一六得六

(2)学习口诀:二六十二(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再出示一只蝉的实物图,问:现在有几只蝉,是几个几?(现在有2只蝉,是2个6.)

问:2个6是多少呢?谁能根据这个图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教师板书:62=12二六十二)

(3)学习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题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学生独立编写并填书.

教师再依次出示四只蝉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从准备题表格中找出算式得数,编出相应的口诀.

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4)问:看一看这六个算式和六句乘法口诀,它们有什么特点?

(6的乘法口诀共有6句.每句口诀的前半句都表示几个6,后半句都表示得数.

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间相差6.)

4.熟记口诀

(1)教师给出一定得时间,要求学生们在此时间范围内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开火车(找出一组学生,顺次回答问题),师生对口令(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没回答问题的学生击掌判断正误(回答正确,击掌;回答错误,立即举手纠正.).

巩固练习

1.完成P33、做一做、1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要求学生也用小棒动手摆1个六边形.

提问:

(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2)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2.完成P33、做一做、2

归纳质疑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是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比如说:2的乘法口诀就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就有三句,依此类推,一直到9的乘法口诀,肯定就有九句.是几的乘法口诀,每相邻的两句乘法口诀的积就相差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3)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然后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乘法口决求商的计算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CAI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引导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打气球:小朋友们,奥运福娃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气球,你们看,五颜六色的气球多漂亮!不过,这些彩色气球背着卡片太重了,你们帮帮它们,让这些气球高飞吗?

30÷6 18÷3 15÷3 25÷5 24÷6

36÷6 12÷3 20÷5 18÷3 9÷3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 )八五十六三( )二十七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二( )十八( )七二十八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情境激趣:

1、奥运福娃想知道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CAI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主题图

2、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3、小组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成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27个彩球,每9个要摆成一行。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①平均每行挂几面?

②平均每组分几颗?

③可以摆几行?

5、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六一节环境布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56÷8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教师指名说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平均每行挂7面。

(教师板书:56÷8=7七八五十六)

(2)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56÷7=8)

(3)课件出示第48页的主题图

怎样解决平均分几颗和可以摆几行的问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完成。

①先独立思考,分别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②再在小组中交流解答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分小组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

49÷7 = 7 27÷9 = 3

(4)归纳小结

除数是7、8、9的除法怎样计算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生共同回顾7、8、9的乘法口诀。

可以是师生同背,也可以开展口诀接龙的游戏。

(5)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四)巩固练习

(1)动力火车(比赛,看哪组火车开得快?)

奥运福娃带我们去做动力火车啦,他们邀请我们去美丽的森林了,看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2)小鸟找家

火车带我们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大森林,奥运娃娃说“你们看,鸟儿们在等着我们给他们安排新家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小鸟吗?”

先学生独立计算,再连线,然后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喜欢成功的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3)乘除法的联系(例1后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猴子摘桃(练习十一第1题)。

奥运娃娃说,又大又美的仙桃长得多好啊,我们来意个摘桃比赛吧!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开展比赛,一大组完成左边9题,另一大组完成右边9题,比一比哪一大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教师指两名学生说一说某道算式的计算方法,然后两大组交还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一次。

(5)小兔过河(练习十一第2题)。奥运娃娃请我们玩“小兔过河”的游戏。

3只小兔子想过河采蘑菇,可是河上面没有桥,只有一张张的荷叶,荷叶上有很多除法算式,每只小兔只有自己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张荷叶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你们能帮助小兔过河采到蘑菇吗?

每小组中3人来帮小兔子过河采蘑菇,1人当评判员,进行游戏活动,看谁先采到河对岸的蘑菇。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游戏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完成得小组可交换角色重新游戏。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机械的练习,采取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中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6)拓展题:动动你的小脑筋

奥运娃娃遇到难题了,你能帮助他吗?

4×□=36 6×□=42 63÷□=7 32÷□=8 48÷□=6 9×□=54

设计意图: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你在哪些方面还觉得有困难?

在这堂课上你还可以向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协助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疏理讲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下阶段学习方向。)

七、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56÷8 = 7 56÷7 = 8

口诀:(七)八五十六口诀:七(八)五十六

平均每组分几颗?49÷7 = 7口诀:(七)七四十九

可以摆几行?27÷9 = 3口诀:(三)就二十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4)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兔家来客人了,看,小兔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

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兔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兔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兔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

(板书:2的乘法口诀)

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

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

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

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

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五、板书

2的乘法口诀

2+2=2×2=4二二得四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3)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呢?

4.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买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电脑演示商品)

(2)师:谁来为皮卡丘介绍一下商品?

(3)师:皮卡丘只有90元钱,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

(4)学生计算。

(5)汇报:你为皮卡丘选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

2.比一比谁最棒。

师:皮卡丘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 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并且知道角有大有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会画角。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彩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今天我们的一个好朋友来到了课堂中间,这个好朋友是谁呢?”(生猜测)出示“大耳朵图图”的图片,师说:“图图还给大家带来一幅漂亮的画呢!想看一看吗?

出示课本38页的主题图后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三角板,三角板上还有角;

生2:有很多的角,爷爷手中拿的剪刀上有角,足球场地上有角……

师:对了,这幅图中有许许多多的角,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课件演示:

师:小朋友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马长大了,今天小马又帮妈妈做事,要独自一人到河对岸去磨面,临走时,妈妈告诉他:“过河的时候,要选有“角”的图案标志走,,那里水浅,其他的地方水深,会淹死的。”小马来到了河边,果然,看见河里竖着3个牌子,上面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出示39页的例1图:剪刀、饮料筒上的弯管、水龙头图。)

【创设这样的情境,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在实物中找角。

⑴师:河里的牌子上都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吗?角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⑵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大屏幕,如果我们去掉这些物体的“花外衣”,就留下了这个图形,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先出示四种物体,再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角,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那么这些图形叫什么?(师引导: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角。板书课题:可爱的角)

⑶做一做中的第1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可离开座位,边指边说自己找的角。

【在此处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变“静”为“动”,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⑴现在,用一个小圆点来代替图钉,如果用两条直直的线来代替两根硬纸条,你们想象一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还是先来看看大屏幕吧!(课件演示将图钉和两根硬纸条隐去,出现几何图形角。)

【这里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②你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这两条直直的线又叫什么吗?快把书翻到39页,在这页中找答案。(学生自学。)

③请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顶点)这两条线叫什么?(边)(课件依次出示。)

⑵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呢?(课件出示此句话。)

【这个环节用设疑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体现了我们河南省灵宝市数学实验课题“引导──自学”中的“我能读”。】

3.用彩纸折角。

⑴折角

师:现在请赶快拿出彩纸,用这张纸折出可爱的角。

⑵感知角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折出来的角,像这样(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感觉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⑶展示角

师选择生折好的各种角分别贴在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这些角,你们发现了什么?(或者问学生:你能说出这几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师:对!角是有大有小的。

⑷认识角

师:刚才小朋友们折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请和你的同桌用小手指一指。(学生互相指)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感受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初步感知了“实物中的角”是尖尖的、平平的、直直的特点,从而知道了“数学中的角”中的各部分名称。】

4.做活动角。

⑴师:小朋友们,我们都会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了,那如果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能不能做一个活动角呢?好,请大家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试做一下。

⑵学生做角。(小组合作完成)

⑶课件演示:做活动角的过程。

⑷介绍活动角:我们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的角,它可和一般的角不一样,你们看,它能动吗?我们把这个能动的角叫活动角。

⑸玩角(课件演示)

游戏:听口令,变大小。

生玩后,问: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此环节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使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学会新知。】

5.画一画。

⑴生画角

师: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吗?(学生试画)

⑵阅读课本

师:你们画对了吗?请打开数学课本到39页,仔细看下面的例2,看一看书中是怎样画角的?和你画的方法一样吗?(学生看书)

师问:你是怎样画的?能大胆地告诉给其他的小朋友吗?

三、课间小憩

师: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学唱一首有关角的歌──《可爱的角》:(课件演示)

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

【课中安排学唱《可四、课堂活动(课件出示)

1.辨角。

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练习八的第1题)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这个练习可以叫它“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

2.数角(练习八的第2题)。

师:小马看见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看看天色不早了,赶紧赶路,跑了一会儿,看见图形王国里面有许多图形,但小马不知道各有几个角?小朋友们能帮助它数一数吗?

【这是一道“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3.剪角。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小小设计师。

师:你能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吗?赶快设计吧!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题目,旨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第4题能将本课所知识溶于一张美丽的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将生活的空间点缀的更加美丽,在孩子的画中还寄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心愿。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

师:小马帮助妈妈磨好了小麦,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课件出示)回到家,妈妈问它:“聪明的孩子,你真棒!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评析:

“可爱的角”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本课始终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为主线来进行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课时设计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本课以“小马”这个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活跃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让学生时刻处在愉快学习的状态中,使教学活动处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体现和发展起来的。“做角、玩角、唱角”等活动意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特别是最后的拓展练习──“小小设计师”,更是本课的亮点。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课考虑了这一点,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如在“做活动角”时,让学生在组内做角,重视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的延伸题目“小小设计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说设计思路,然后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样也是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产生.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学生推理、敏捷思维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人根据算式口算出结果,另一人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3=41=22=24=

23=31=12=44=

2.同桌的人互相背一背1~4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1)出示准备题:每次加5,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5

(2)问:每次加5,也就是后一格比前一格多1个5,第一个格是1个5,后面格子应分别是几个5相加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化每个格是几个5,并板书:1个5、2个5、3个5、4个5、5个5.

2.探究发现

(1)学习口诀:一五得五(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出示一袋乒乓球的实物图(也可以将实物图做成简单的多媒体课件),问:你们看见了什么?(指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这是一袋乒乓球,有5个.)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1袋乒乓球有5个,也就是1个5,可以列一个乘法算式表示:51=5,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可以编出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教师板书:51=5一五得五)

(2)学习口诀:二五一十(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再出示二袋乒乓球,问:现在有几袋乒乓球,是几个几?

问:2个5是多少呢?谁能根据这个图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师板书:52=10二五一十)

学习口诀: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四、五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题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学生独立编写并填书.

教师再依次出示三袋乒乓球,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从准备题表格中找出算式得数,编出相应的口诀.

教师板书三个算式和三句乘法口诀.

(3)问:看一看这五个算式和五句乘法口诀,它们有什么特点?

(5的乘法口诀共有5句.每句口诀的前半句都表示几个5,后半句都表示得数.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间相差5.一个数乘5,得数最后一位上的数字总是5或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 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 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 学生造三位数。

3. 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 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 412-398=14 512-498=14 612-598=14 712-698=14 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商的方法。

2、能够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接合教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

挂图、卡片

学具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看算式说得数。

1、63=246=153=105=

62=244=155=102=

2、56=26=

306=126=

305=122=

二、练习(练习五312)

3题:送信。

概括图意,请学生用卡片摆一摆。

4题: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概括图意,并列出乘、除法算式。

5题:出示图情景图,请学生说图意。

准算对了,就可以把玩具摘下来。

6题: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

7题: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问:哪几句口诀只能说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8题:跳绳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

()()=()

()()=()

10题:找朋友。

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

11题:比一比,看谁先到家。

12题:列式计算。

本课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8)

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设计举例与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昨天,淘气到蓝猫家做客,在蓝猫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演示:淘气到蓝猫家做客,进到屋里,却发现那儿还有一个淘气,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会有两个淘气呢?谁是真正的淘气呢?你们能帮淘气解开这个谜吗?

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了,都兴趣盎然地猜着,有个别学生还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那是一面镜子。

评析:以生动的动画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游戏活动,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蓝猫想和大家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老师扮演蓝猫,请两个学生当蓝猫在镜子中的像。)

蓝猫对着两生做一些动作,两个同学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生1和蓝猫的动作一样,生2和蓝猫的动作相反,究竟谁对呢?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意见仍不统一。

评析: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引发学生对认知的矛盾冲突,进而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主动地探索的欲望。

2、走出课堂,亲自体验镜面对称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意见仍不统一,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得出结论?

孩子们想出了各种的方法,但没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后来,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舞蹈室有一面很大的镜子,你带我们亲自照镜子,看谁说得对,好吗?孩子们一致赞同这个方法。

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让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让他们亲自观察、体会。例如:

(1)学生向前走一步,观察镜子里的像怎样运动。学生向后走一走,再观察。

(2)学生向上举手,再把手向下垂,观察镜子里的像怎样运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14~1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过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本单元学习的加、减法的口算内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练习本单元学习的口算内容。卡片反复使用,学生不熟练的重点指导,最后集体口算一遍。

二、笔算加、减法和列式计算

1、做练习四第15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3)老师强调指出格式和算法。

2、做练习四第17题。

(1)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2)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第18题。

让学生每人看图,在课本上填充。

提问: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和花蝴蝶比红蝴蝶少3只可以怎样算出来?

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就是花蝴蝶比红蝴蝶少几只?

三、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6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谈话引入:

刚才田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戏,开心吗?你们知道吗,这条好看的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研究它?(引起学生兴趣。)

2、操作观察,并小结:

a、请小朋友拿出这条毛线,往桌上一放,你看到这条毛线形状是怎样的?(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

b、大家把这条毛线拉紧。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板书:直的)

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把它拉紧了。)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感知线头的两端。)

d、生演示,师说明: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领读两遍。)

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齐读端点两遍。)

(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a、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b、好,交换!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左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呢?

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

(4)那,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画。(师画线段。)

(5)寻找身边的线段。

①你知道吗?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下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看谁先找到!(可动手摸一摸)

③小结: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你能告诉大家吗?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

2、练习:

(1)47页想想做做第一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理由呢?)与所处的方向位置无关。

(2)看来大家真的记住了线段的特点,那你能数出图形中的线段吗?

47页想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里。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二、尝试创造,学画线段

1、尝试画:小朋友数线条数得又对又快,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的样子画下来吗?自己试一试,画一条线段,千万别画走了样。

2、交流画法。肯定不同画法,喜欢怎样画就怎样画,只要别走了样。(直的线。)

3、创造画:除了用尺可以画线段,请小朋友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工具画线段吗?(提示:能利用你手边的一些物体吗?)请你用最喜欢的工具再画出一条线段,看谁画得又好又快!(巡视时要指出有的不行。)

三、由浅入深,巩固新知

1、听说小朋友们会画线段了,豌豆先生急着要考考大家。

(1)47页想想做做第五题,下面有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画好后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引导:每两点其实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所以画线段两头不能超过端点。

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三个点,画了三条线段。

(2)47页想想做做第六题。给你四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呢?四人一小组,先猜一猜交流一下,再画一画验证一下。

2、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折纸吗?下面我们要玩的这个折纸游戏可是要动脑筋的,想试试吗?(47页第四题。)

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纸,照老师的样子折一折,再打开。(摸。)折痕就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你能折出最长的一条吗?你还能折出比原来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每次折好后摸一摸。)

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四、总结全课。。

好了,有趣的折纸游戏到此结束。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一篇)


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老师常被要求在上课之前编写好教案,写教案时要考虑课堂中的变化性。想要写好教案应该怎么做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一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课件之家相关栏目推荐:“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一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图形标志,懂得一些图形标志的含义。

2、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教学重难点:读懂并理解图形标志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老师)各种图形标志

(学生)寻找和收集所看到的图形标志,并尽量了解它代表什么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些新朋友,它们会教会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迎接它们……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询问学生它的意思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结果,得出是不允许吸烟和水不能饮用的结论。

2、同学们,它们在公共场合中它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图形标志。导出课题:认识图形标志

二、加深学生的认识,讨论课本上图形标志的意思

1、在我们的书上,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图形标志,你们知道它们都是表示些什么意思吗?

2、看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各种图形标志的意思,最准确,数目最多,并告诉大家你们都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它们?(马路、商厦、美术馆、机场、轮渡、博物馆……)考一考,看到这样的图形标志你要怎么办?小组同学互相考察,看看同学认识图形标志的结果。

三、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图形标志,对课本中的图形标志进行补充说明。通过小组评比的方法,对图形标志进一步的了解

1、图形标志包含好多方面,现在请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在课前去找寻的图形标志好朋友,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找到它的,这个标志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

2、学生上台汇报自己找到的图形标志,其它小朋友补充说明。

四、对各小组收集情况进行统计,评比出收集图形标志最多,理解意思面的优胜组

相关文章

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总之,教师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反思《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内容,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多次经历了编写口诀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认知起点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如何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实行认知的“正迁移”,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过1-8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于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教学的新内容,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或者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或多或少会“知道”“了解”有关9的乘法口诀。根据这一学情,我在引导学生根据星星图填完表格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九的乘法口诀。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编出了九的乘法口诀,而且正确率非常高。同样的,在后面让学生说说若突然忘记了其中一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如何来回忆时,学生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利用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相差9这个规律来算得数;利用加法来算得数等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这都得益于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这里老师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学生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能自主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探究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学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例题时,我动态地演示星星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星星地个数与几个9的关系,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提问3行星星一共有几颗时?学生回答是27颗。此时,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追问:这个27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是用3个9相加得出27;有的是在前一个数18的基础上加上一个9得出27;还有的是根据星星图,和方格去比较用30-3算出27的。总之学生的想法是多样化的,思维是活跃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再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发现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前面1个9比10少1,是9和2个9比20少2是18这两个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填写表格。填完以后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比较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9的乘法口诀比较特殊,有着许多规律,所以在记忆口诀时,允许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别是,老师后来介绍的“手指记忆法”,学生很感兴趣。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在投影仪上边背9的乘法口诀边演示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领学生一起伸出10个手指头,自己边动边记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效果很好。提供多种巧记口诀的方法,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抽象的规律来记忆口诀,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手指记忆口诀,让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以情促学  对于乘法口诀这种纯数学的内容教学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前播放了儿歌《九九歌》,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发现和今天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字9。课的最后再次回到儿歌,让学生找出儿歌中的9 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9的乘法口诀并没有那么枯燥,连有趣的儿歌里都隐含着9 的口诀呢。还有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记忆口诀,以及到“9元超市”买东西等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双手可以帮助记忆9 的口诀,原来我们买东西时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4】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5】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老师的记录,在这节课中我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我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老师的记摘,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八)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7】

1、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由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填空题引入,通过学生的解答,延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展开教学。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创造的规律有许多是老师事先也没想到的。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这道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一条规律,哪怕是最简单的,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后进生。同时,有能力学生所创造的规律也是对大家的一种激励,一种触动和挑战。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斗志。这一点从学生在相互辩论第⑤、⑥种是不是规律时,从刚开始的谁也不认输,到后来的心服口服,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2、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出现,但学生比老师更厉害,也出现了几种老师没有想到规律。当学生为⑤⑥是不是规律而争辩,出现与原来预设不同的情况,我们就要改进预设。笔者通过让学生找证据说服反方,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根据原先教案,要求学生把图形转换为数字。学生在辩论、反馈中,教师在仔细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确认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图形转换为数字更方便这种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倾听、重复、确认,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为班内共享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3、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这是一堂随堂课,事前没有经过试教,因此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由于担心时间问题,笔者在处理探究规律这个环节中,显得有些仓促。在巡视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画。在相互辩论中,也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由于学生在探究规律中花了不少时间,最后的练习显得很匆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1、学生自学教材“分苹果”,认识竖式。

2、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呢?

(1)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2)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3)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b)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 “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题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辩”字。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在“辩” 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辩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在例6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就 “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孩子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觉得完成得比较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更高涨。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10】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观看乒乓球比赛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以自主动手操作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在课堂上我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我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

我通过比较亲切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和学生交流,例如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使学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运用得少,致使学生没有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一次很好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情感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2、在教学为运动员编号码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才能编得不重复、不漏号的方法时,对于方法的有序性引导和强调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教学难点,致使在后面有四个搭配物的更深层次的搭配鲜花活动中有重配、漏配现象。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训练学生要把话说完方面强调够,今后要注重在数学课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11】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案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自己的教案该如何动手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数的组成。

2、借助学具操作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3、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听别人说起过比100大的数,自己也从书上、电视上听说过;更或许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起过,所以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没有数感。还发现学生会按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数1000以内的数,有不错的数数能力,但拐弯处的数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估计事物数量的多少时大多都凭着感觉乱猜。所以,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桥梁。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

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PPT出示宏庙小学照片,指名读一读:

宏庙小学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年将迎来她132岁生日。其中,二年级有8个班,共320名同学。

复习已学的数:100,学生谈谈对100的认识。

【预设】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10个十是一百;

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

你知道哪些比100大的数?尝试写一个,并读出来。今天一起来认识比100大的数。

活动2【讲授】新课展开

认识1000以内的数。

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

013

交流摆法、读法、写法。

103:一百零三130:一百三十

301:三百零一310:三百一十

归纳:读数时,从高位读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让学生再说几个要写也要读出零的三位数和要写不要读出零的三位数。

用计数器表示数,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3并介绍组成。在数字小路上贴数。

小组交流学习130、301、310.反馈交流。

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学习单)看小棒图(236)、小棒图(502)、计数器(949)写数。

反馈:读一读、说一说、数一数。

236:二百三十六,它是由2个百、3个十、6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236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数。

502:五百零二,它是由5个百、2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502一个一个往前数5个数。

949:九百四十九,它是由9个百、4个十、9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数。

学生介绍999:

【预设】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

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都是9;

由9个百、9个十、9个一组成的。

添上1,是1000。

活动4【活动】认识千,感受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00,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

归纳: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揭示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感知一千的大小。

出示1000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几个小立方体,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

出示一张纸,想象1000张纸的厚度,出示1000张纸来验证,感知数量的多少。

出示全校学生上操的俯瞰图,想象1000个人的多少。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8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 )小。

二、 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

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

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光头强、熊大、熊二,光头强现在不砍树木了,他和熊大、熊二成了好朋友。光头强好多天没见到熊大、熊二了,怪想他们,于是就买了些糖果,打电话邀请熊大、熊二来吃糖。可是只有6块糖,怎么分呢?

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例1: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

1、自由分糖果。

(1)、仔细观察,明确要求。(把6块糖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2)、各小组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3)、各小组汇报情况。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

2、理解平均分。

(1)、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2)、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

(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4)、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5)、说说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18根小棒代替橘子,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棒,然后每份再分1根,直到把18根小棒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二:每份先分2根,然后每份再分1根,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三:每份分3根,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呢?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巩固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一起小结。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一篇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编写教案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教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在设计教案中能够让知识充分的展示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一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2、通过想象与联想,结合欣赏乐曲,大胆创编,踊跃参与合作表演。

3、分角色进行表演,培养音乐表现力,感受音乐与形体表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乐曲风趣活泼的特点。在乐曲感染下,热情投入创作与实践中,激发学生互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

2、合理展开想象与联想,创编出生动活泼、富于特征的形象和情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归纳特征,介绍形象,引出“闪亮登场”的“人物”──猴子,引出新课《猴子蒸糕》。

二、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猴子蒸糕》,了解歌曲内容。

2、介绍背景──壮族民歌。(教师可收集壮族民歌的资料进行口述。)

3、教师出示《猴子蒸糕》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朗诵歌词。

提问:歌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4、再次聆听歌曲《猴子蒸糕》,对照歌词,构思创编“音乐剧”。

5、给学生5到7分钟时间,自由合作,分角色,分工,依据歌曲叙事情节创编“音乐剧”。

可同时安排3—4组进行。除了主演外,每组还可以安排“导演”“评判小组”“剧务”等,共同为表演出谋划策,以提高表演效果,“分工不分家”,以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6、欣赏歌曲《猴子蒸糕》动画,让每个小组的表演者边听歌曲边构思进入“角色”。

7、《猴子蒸糕》分角色表演。

第一组表演完以后,可暂时做停歇,让观众提出评价意见及修改建议,然后第二组出场。如是类推。

三、课堂小结:结合表演,对猴子与小狗的生活态度、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深化思想认识。结合单元内容,强调进一步加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情感体验,号召大家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同时还应树立“尊重他人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劳动创造果实”的思想态度和情感。

文章来源://www.gsm600.com/jiaoan/18200.html

上一篇:健康教育教学反思简短合集 下一篇:《声音的产生》教学思考(篇一)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