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因数与倍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9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之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写作瓶颈,不知如何动笔时,可以在多阅读相关范文。看多了优秀范文,那我们“不会做诗也会吟”。如何在范文中全面地描述自己的学习呢?也许下面的“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之四”正合你意!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

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知识结构】

因数和倍数(1)

学习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方法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100÷25=150×4=

220÷4=18×4=25×4=24×3=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编辑推荐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精选4篇)


教师总是会做好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撰写教案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案都有哪些优点?为了您的方便我们编辑了这份专业的“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1)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2)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3)

《倍数和因数》这一资料与原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一样,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此刻是在未认识整除的状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资料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资料。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决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带给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一样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构成因数与倍数的好处。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好处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潜力,初步构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必须困难,那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我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4)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


课件之家小编为您推荐一篇题目为“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值得一读,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因为教师,所以莘莘学子才能成才,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1)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是五下教材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化解难点,个别击破的办法,如何教学好这节内容,我在这次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间的结构链,形成条理化。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特别注重概念间的系列反应,如倍数和因数是前面所学内容,新内容要在此基础上生根,必须复习旧知,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围绕“公”,理解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则通过实际生活中如第25页公交发车问题或参加游泳问题,来引发就是求最小公倍数来解决问题,最大公因数则通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来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从而形成条理化。

2、 有效设计复习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3、 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习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习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习了例题,又学习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为不让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习。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习,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习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2)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是五下教材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化解难点,个别击破的办法,如何教学好这节内容,我在这次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间的结构链,形成条理化。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特别注重概念间的系列反应,如倍数和因数是前面所学内容,新内容要在此基础上生根,必须复习旧知,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围绕“公”,理解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则通过实际生活中如第25页公交发车问题或参加游泳问题,来引发就是求最小公倍数来解决问题,最大公因数则通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来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从而形成条理化。

2、 有效设计复习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3、 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习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习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习了例题,又学习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为不让

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习。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习,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习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3)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4)

本课程的教材涉及许多概念,这些概念抽象且容易混淆。如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习整理知识是这门课教学的灵魂。

成功:

1.教学生如何组织知识。在教学中,教人钓鱼比教人钓鱼更好。作为一名教师,最好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课的整理和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总结第二单元中因子和倍数的概念。涉及的概念有:因子、倍数、公因子、公倍数、最大公因子、最小公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2的多重特征、3的多重特征、5的多重特征,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观察和分析这些概念,哪些概念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根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第三,它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数学手写报纸的形式呈现。课前设计完成后,我提前收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课件中,供学生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和总结本单元的概念,并绘制知识网络图。

在本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联想,回忆以前学到的知识,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这个知识网络图就是思维导图。掌握这一方法后,我们可以系统地梳理数学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卷知识、小学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法的威力。学生在感叹这种方法的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学科,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整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单元知识整理中。

2.进一步回顾实践中的概念。在实践环节,我根据这些概念设计了一些相应的练习。目的是通过实践促进复习,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排序的方法,而且对知识的语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每个知识点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起到了复习和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缺点:

1.个别学生不会在展览评价中进行评价,而只是思考设计的美,而不是解释知识之间的关系。老师应该在这一点上给他们指导。

2.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小的偶数都不懂,因为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在开学时学的,有些知识点已经忘记了。因此,他们在学习每一单元后,会继续巩固和实践自己的.知识。

3.由于知识点太多,实践时间不足,基本实践时间可以保证,但需要扩展的知识没有得到更好的呈现。

再教育设计:

1.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漂亮的排序表单只是外部的,而不是关键的。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本质出发思考问题,排除数学本质以外的东西,激发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数学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未来学习知识的钥匙,学会打开知识的大门。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5)

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后,照例要过进行复习。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复习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这些概念后,我要求学生先写出20以内的素数(2、3、5、7、11、13、17、19),再写出20以内的合数(4、6、8、9、10、12、14、15、16、18、20)。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利用这些数来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学生一时哑然,不知从何下手。我微微一笑:“老师来带个头,请问:最小的素数是多少?”“哦!”学生立刻醒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问:

生1:最小的合数是多少?

生2:20以内有几个素数?

生3:20以内有几个合数?

生4:哪个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生5:哪个数既是素数又是偶数?

生5:20以内有哪几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生6:“自然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这句话对不对?

生7:“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对不对?

生8:“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对不对?

生9:自然数按它的因数的个数分成哪几类?

生10:“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提问,有的作答,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忙得不亦乐乎。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要想让课堂成为“清澈的渠水”,就必须不断地为它注入“活水”,这个“活水”就是一个个精妙的提问,而如果这些“活水”就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那么这将是多么有生命力的课堂!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但就像点着了焰火的引信一样,课堂立刻绽放出绚烂的火花!学生纷纷把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亮了出来,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既考了考别的同学,又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又让大家应用概念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一堂平淡无奇的复习课变得精彩纷呈。

由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要先培养自己提问的能力,用精妙的、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思考,只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才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促进自己和同学的数学能力的提高。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6)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6篇


公司经常会需要我们进行文档的编写,写作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大量的范文了。多总结范文的框架,我们就能领会到作者的用意,怎么样去搜索到心仪的范文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6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

在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基础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上时很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寻找原因,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当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然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3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4

《倍数和因数》教后感-语文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运动会上两个班级分别排成了这样两个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让学生观察,再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学生列出算式汇报:9×4=36(人),5×7=35(人),在这两个算式中,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数与因数。

利用点子图,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出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在脑子里想:到底倍数和因数存在什么关系呢?

然后让学生指着算式充分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因为9×4=36,所以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那么看这道算式:5×7=35,你能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小组汇报。

让学生观察后强调: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通常都是说:“()是()的倍数,”或者“()是()的因数,”所以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然后出示这样两道算式:25×3=75,20×5=100,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7、14、17、25、77这些数中让学生找7的倍数有哪些?说出你自己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汇报:因为7÷7=1,所以7是7的1倍。14÷7=2,所以14是7的2倍。77÷7=11,所以77是7的11倍。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7和25不是7的倍数?

这时候有学生说:因为17÷7=2……3,它们的商是整数还有余数。同样25÷7也不能整除,所以17和25不是7的倍数。

你还能不能找出7的其他倍数呢?试一试。

学生找一找之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要找一个数的倍数,一定要记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找7的倍数,就要用7的乘法口诀,7×1=7,7×2=14……所以7的倍数有:7、14、21、28……

然后进一步追问:你能找得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

从而可以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质疑: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有无数个,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无数个的吗?

让学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最后汇总各小组的意见,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通常从1开始乘起,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有无数个倍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是它本身,最小是1。

反思: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充分参加整个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同时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倍数和因数的最大数和最小数。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来,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清楚倍数和因数的区别。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5

《滥竽充数》是一篇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在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缗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在上这课时,首先从课题入手,理解滥和竽的意思.接着就探究;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呢让学生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懂得了他之所以能蒙混过关,有两点,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二是南郭先生装得像.后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的原因也由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答案.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成语故事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上,更重要是通过内容懂得故事要揭示的含义.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再层层深入,把故事的含义突显出来;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让学生有一个思索,探究的过程.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6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4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教案的准备是肯定会花心思的。如果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划分时间的科学性,那么就需要在课前提前做好教学方案的制定,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下面是课件之家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篇1)

《倍数和因数》教后感-语文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运动会上两个班级分别排成了这样两个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让学生观察,再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学生列出算式汇报:9×4=36(人),5×7=35(人),在这两个算式中,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数与因数。

利用点子图,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出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在脑子里想:到底倍数和因数存在什么关系呢?

然后让学生指着算式充分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因为9×4=36,所以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那么看这道算式:5×7=35,你能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小组汇报。

让学生观察后强调: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通常都是说:“()是()的倍数,”或者“()是()的因数,”所以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然后出示这样两道算式:25×3=75,20×5=100,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7、14、17、25、77这些数中让学生找7的倍数有哪些?说出你自己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汇报:因为7÷7=1,所以7是7的1倍。14÷7=2,所以14是7的2倍。77÷7=11,所以77是7的11倍。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7和25不是7的倍数?

这时候有学生说:因为17÷7=2……3,它们的商是整数还有余数。同样25÷7也不能整除,所以17和25不是7的倍数。

你还能不能找出7的其他倍数呢?试一试。

学生找一找之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要找一个数的倍数,一定要记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找7的倍数,就要用7的乘法口诀,7×1=7,7×2=14……所以7的倍数有:7、14、21、28……

然后进一步追问:你能找得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

从而可以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质疑: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有无数个,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无数个的吗?

让学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最后汇总各小组的意见,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通常从1开始乘起,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有无数个倍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是它本身,最小是1。

反思: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充分参加整个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同时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倍数和因数的最大数和最小数。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来,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清楚倍数和因数的区别。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篇3)

《滥竽充数》是一篇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在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缗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在上这课时,首先从课题入手,理解滥和竽的意思.接着就探究;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呢让学生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懂得了他之所以能蒙混过关,有两点,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二是南郭先生装得像.后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的原因也由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答案.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成语故事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上,更重要是通过内容懂得故事要揭示的含义.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再层层深入,把故事的含义突显出来;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让学生有一个思索,探究的过程.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篇4)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习。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习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精选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系列


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拟写一些文档,可以在网络上精准搜索到想要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有思想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精选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系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1

这个单元课时数比较多,对于学生数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很好的训练。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三种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数的因数(或倍数),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最后再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介绍短除法;三是对于特殊关系的数(倍数关系或互质数)直接根据规律写结果。根据复习和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对数的感觉比较欠缺,特殊关系的数不容易看出来,且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出现混淆情况,也就是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不够透彻与深刻。如果学生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约分和通分。所以我准备在平时每节课都有三到五个训练,并进行专项过关。在应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少数后进生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辅助图形来分析,也需要一个时间的积淀过程。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这四个概念按照两个不同的标准分类所得。学生在分类思考时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现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3、235倍数的特征

如果单独让学生去说去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学生比较清楚,但在灵活应用时就比较迟钝,特别是用短除法寻找公因数时,不能很快的进行反应,数的感觉不佳。

以上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数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还需要平时不断的训练。多给学生一点耐心,再坚持一份恒心,相信学生们会有提高,会有改变。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2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

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课我的个人语言过于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不够严谨。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改正,但这节课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今后,我一定以这一节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3

听了陶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陶老师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陶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也能找出倍数和因数。最后,陶老师出示了五个数,让学生从中找找,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一设计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提升,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2、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寻找,课本上是安排先教学倍数后教学因数的。陶老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找因数的方法比较难一点点,它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陶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着学生,扶放结合地让学生去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随后再去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就容易找准了。这样安排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为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提供了方法。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4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与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材按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的顺序安排,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按操作—乘法—倍数和因数的顺序编写,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在直观模型之上。教材的变化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四次执教该课,对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作了微调处理并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例3中36的因数如何书写?

第一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从小到大依次书写的方法,第二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一对一对书写的方法:1、36,2、18,3、12、4、9、6。第一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但书写时比较麻烦;后一种方法书写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因数不是按大小顺序排列,所以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后面的教学中我对写法作了微调处理:即一对一对书写,但是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注重了顺序,也兼顾了方法,且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2.到底要让学生发现什么?

在教学完例2、例3及其各自的“试一试”后,教材都呈现问题:“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发现教材上揭示的几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征就行了,但我认为,发现的结果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上揭示的几条特征。因为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概括等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调处理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对于学生的观点只作最后的评判,并选择几条正确的结论揭示在黑板上(当然包括教材中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调处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3.“有限”和“无限”的结论怎样呈现?

让学生认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教材是分开编排的,即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后学习前者,在学习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后再学习后者。我认为在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后,结合板书比较,学生对“有限”和“无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的过程也更加顺畅。实践证明,这一微调处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与学生平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学生大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习,很难自己确定思考的方向;有时问答的频度过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度思考。对话的教学方式则不然。当学生进入对话状态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易于走向深入。现记录学生观察36、15和16这三个数的因数后的对话。

生: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

师:真聪明!

生: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个数也是单数。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单数15的因数个数是4个,4是双数。

生:单数的因数全部是单数。

师:是吗?大家再找个单数,写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验证检查后,发现是正确的。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学生。

生: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师:真了不起,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再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

生:最小。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

生: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生: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共同作出肯定的评价。

师: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自己,这句话,我们又可以说成,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与教学中平等的对话氛围是分不开的。首先,我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话语地位上,用“仰视”的姿态去欣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心理放松,敢想敢说。其次,绝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的发现在不在点子上,只要他有观点要表达,都要让他把话说完。再次,不失时机地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对话成果,即使认识上有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最后,为使对话紧紧围绕主题,注意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点拨不能太多,多则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后,我及时表扬他的发现“真了不起”,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把学生的观察引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教师的适当点拨有益于对话的顺利推进,有益于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5

《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同时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其中一道题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习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6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7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相关文章

  •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 课件之家小编为您推荐一篇题目为“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值得一读,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因为教师,所以莘莘学子才能成才,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4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教案的准备是肯定会花心思的。如果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划分时间的科学性,那么就需要在课前提前做好教学方案的制定,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下面是课件之家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 精选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系列 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拟写一些文档,可以在网络上精准搜索到想要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有思想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精选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系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这个单元课时数比较多,对于学生数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04-16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 倍数因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文档撰写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强烈推荐大家在写文章之前多读一读范文,借鉴完以后还需要积极分析和琢磨,当我们需要用到范文时,要去哪里找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倍数因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
    时间:02-10 倍数因数教学反思    
  • 因数倍数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教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老师通过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案的写作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给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因数倍数数学教学反思”的文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