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起义是19世纪埃及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必然产物。

1879年2月,埃及2500名被裁汰军官在总督府阿比西门前示威游行。示威人痛打了首相努巴尔和英国财务大臣,国王伊斯梅尔常受英法限制,并看到众怒难犯,乘机将努巴尔首相免职。英国人迫使奥斯曼帝国废黜了伊斯梅尔,而由其长子继位。其子恢复了原来的统治,又回到英法“双重监督”的统治下。由此爆发了阿拉比起义。

1879年11月,以爱国军官和知识分子为骨干的祖国党正式成立。祖国党代表埃及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它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主张建立独立国家,维护民族主权和独立,实行宪政,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扩充军队。阿拉比被推选为祖国党的领袖。

杜菲克国王见阿拉比英勇善战,害怕其对自己不利,便决定将包括阿拉比在内的三名上校逮捕入狱。由于阿拉比受众人爱戴,广大官兵听说阿拉比等三个上校被捕,纷纷冲入陆军大楼。杜菲克害怕官兵,不得不将陆军大臣里夫斯免职,改为巴鲁迪,同时放出阿拉比等三个上校。但半年后,杜菲克再次免去巴鲁迪的职位,把阿拉比等三个上校调离到外地。

阿拉比注意到,要实现独立不但要靠军队,同时还要实施宪政,建立议会。所以阿拉比带领军队4000多人来到阿拉丁宫前示威,对杜菲克进行兵谏,杜菲克不得已再次命谢里夫组阁。然而谢里夫是祖国党温和派的首领,素来不喜欢阿拉比等激进派,只在原有制度上稍加了改良。1879年再次组阁时,他没有按事先议定的议会审议权举行,而是按旧时之制选举议会,致使激进派大部分人未能进入议会。阿拉比和议会中大部分议员都强烈反对。

英、法见祖国党内发生内讧,便趁机出面干涉,阿拉比领导军官包围了王宫,逼迫杜菲克解散反动内阁。开罗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来声援阿拉比。英、法的逼迫,使祖国党内举棋不定的人都倒向了激进派,谢里夫只得辞职,由巴鲁迪重新组阁。1882年,巴鲁迪重新组阁,命阿拉比为陆军部长,重新通过了1879年宪法,废除“双重监督”制度,同时宪法中还规定内阁只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君负责,从而取消了专制制度,并从司法、商业和教育诸方面施行改革,兴修水利。

国君杜菲克没有了实权,常常违背宪法对改革进行阻挠。英、法也不想让埃及强大起来,所以英国照会埃及,逼迫埃及解除巴鲁迪内阁,并将阿拉比驱逐出境。为此,英、法舰队开进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进行武力威胁,并在君士坦丁召开会议,商讨武力干涉埃及之事。接着,英军派25000人强行登陆,洗劫亚历山大。国王杜菲克见局势已乱,连忙来到亚历山大寻求英法舰队保护,并要求阿拉比停止抗战。但阿拉比坚决反抗,并派兵至亚历山大,修筑防御工事。

英法由于多年矛盾,并为争夺埃及之事不合,法国舰队撤离了亚历山大。英国认为这样就可独吞埃及了,于是用大炮轰炸亚历山大,将亚历山大轰炸成了一片废墟。阿拉比带领军民约15万人到城东南的一个村子布防,并号召举国上下同英国侵略者决一死战。埃及人民纷纷响应阿拉比的号召,支持民族政府,踊跃参军,奋勇抗敌,英军一连20余日,终不能攻破阿拉比部队。

英国急忙下令把驻印度的兵力调到开罗来增援。阿拉比撤出亚历山大港之后,率埃及军队坚守开罗北部防线,多次击退英军的进攻,使英军无法深入到内地,但阿拉比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他认为英国人根本不会在苏伊士运河方面用兵,所以只派五分之一的新兵进行防守,放松了对东线的防守。而英军佯装进攻西线,却集中兵力去攻打东线,阿拉比立刻率军前往抵御敌人的进攻,并派巴鲁连率兵支援,但英国人买通了当地酋长,援军受阻,致使阿拉比孤立无援。

1882年9月13日,英军在泰尔——厄尔——卡比尔战役击溃了贝督因部落的防线,并于9月15日攻陷了开罗,阿拉比及其战友被俘。

阿拉比起义最终失败了。除了阿拉比战略上的错误外,其重要的原因是:贝督因部落酋长和开罗封建集团动摇叛变;地主阶级害怕抗英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抗战,只希望正规军作战,没有发动群众参加战斗;此外,埃及政府没有把派去攻打苏丹马赫迪起义的埃军调回来,使抗英力量大为削弱。

阿拉比抗英失败后,英国进行直接对埃及的统治,埃及名义上还属土耳其帝国,保留自己的王朝,但实际上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14年才宣布埃及为保护国。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