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死后,皇帝拓跋宏执掌朝政。拓跋宏5岁就开始接受冯太后的教导,颇有冯太后处变不惊、做事从容的遗风,加之他自幼聪明好学,因此深通治国安邦之道。

拓跋宏看到改革确实带来了许多好处,因此决心将冯太后的改革贯彻到底:接受汉人文化,笼络各族人民,实现统一大业。

拓跋宏还特别注意招揽人才。在当时的北魏,有一个从齐国投奔来的名叫王肃的人。此人满腹经纶,颇具文韬武略。拓跋宏很欣赏他,经常与之谈论治国安邦之道。王肃便向他提出: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必须迁都洛阳。他指出洛阳位居中心地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建都。其实拓跋宏早有迁都洛阳之意,只是每次流露此意,便有许多大臣考虑到自己的势力范围、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坚决反对。特别是许多老臣,一听要迁都每每声泪俱下,甚至以撞死在祖宗灵堂前相威胁,使迁都计划流产。拓跋宏无奈只得将迁都计划暂且搁置。此次王肃旧事重提,拓跋宏颇有感触,下决心此次一定要排除万难,一举成功。但洛阳乃中原中心,离平城甚远,硬迁不行,须用巧计,便与王肃商议好一计。

这一天,拓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商议南下统一江山大业。众臣一听纷纷前来。未待拓跋宏开口,大臣穆泰率先说道:“陛下,挥师南下统一江山,实乃壮举。但仁义之师才可战胜,而仁义之师皆出兵有名,不知陛下以何名目发兵伐齐?”拓跋宏早已料到今有此问,不慌不忙道:“齐君主昏庸无道,无故诛杀王肃父兄,即为明证。朕为仁义之师,现替天行道,率兵伐齐。”

“王肃乃一亡命之徒,为区区此人便大动干戈,陛下认为值得吗?”穆泰平素就看不起从齐国投奔而来的王肃,听拓跋宏以替王肃报仇为借口,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道。

拓跋宏一听便生气了,反问他:“如卿之父兄也被人诛杀,还会如此一派胡言吗?”

穆泰见拓跋宏生了气便不再吱声,还有几个大臣提出质疑,也被拓跋宏针锋相对,一一驳回。其余众臣见拓跋宏主意已定,便也都不再言语。几天之后,拓跋宏亲率大军30万,行程2000多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第二天清晨,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这一路行军,历尽千辛万苦,军士们都已是疲惫至极,但军令难违,只得勉强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只见拓跋宏全副武装,骑着马来到将士们面前,一脸严肃地说道:“昨夜,探马来报:齐知我大军前来讨伐,已经伏下十万大军要与我们决一雌雄。我军人数众多,不必怕他,但是平城方面又送来消息,柔然国趁我大举伐齐之际,也派十万军兵侵犯我边境。因此我们必须南进以最快的速度打败齐军,然后回师以救平城之急!”众将士一听,一片哀怒之声。一些以穆泰为首的大臣提议先班师回平城,拓跋宏置之不理。此时,站在一旁的王肃将将士们极不情愿的表情看在眼里,突然跪地对拓跋宏道:“皇上,如果我们先攻齐国,再班师抵挡柔然,将士们未免太过辛苦疲惫,对我军大为不利。可是我们既已发兵,又不可能退回。依臣之见,不如陛下诏谕天下,就称此次大军南下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然后我们就可班师回平城了。”拓跋宏闻听,装模作样地思索了一下,道:“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君无戏言,如果诏谕全国,以后就一定得真迁都洛阳。好吧,谁同意迁都洛阳请站到朕的左侧,文武百官中有一个不同意的,我们就得继续前进!”众大臣一听,纷纷站到拓跋宏左侧。有几个人真愿意打仗呢?可是以穆泰为首的少数几个大臣就是不站过去,而且还纷纷跪下要求拓跋宏万不可迁都洛阳。拓跋宏见状,在马上将剑一挥,大喊一声“继续前进!”众人看出拓跋宏这是动真格的了,纷纷起身站到他的左侧。穆泰见只剩自己一个,便也起身,极不情愿地走了过去。

拓跋宏与王肃此刻才相视一笑。原来柔然兵根本没有侵犯魏国,这都是他二人为迁都而定下的一计。但拓跋宏立刻收敛起笑容,大声说道:“诏谕天下,朕此番率大军而行,均为迁都洛阳做准备,明天,我们就班师回平城。”一年后,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公元495年下令禁鲜卑语,通用汉语(洛阳话)。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诏改拓跋姓为“元”,自称“元宏”。此后他还颁布过如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穿汉族服装等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新政策,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锐意改革的皇帝。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