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8月28日,德意志中部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又略显得有些紧张,因为一个新的生命将要在这个家族中诞生。这时他们还不知道,上帝耶和华已经将整个德意志的智慧和才思赋予这个生命之上。他就是作为一名旗手引领了德国思想界和文艺界一代风流的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腐朽的封建统治面临着各种摧毁性的打击而走向崩溃,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整个欧洲就如暴风雨来临的前夕一样,一片喧腾。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状况给人们自由地思考提供了一个条件,于是欧洲思想界出现了一个繁荣、活跃的局面。这就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时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父亲曾是当地的一个参议员,很注意对歌德的教育;他的母亲是市长的女儿,博学多才,善于讲故事,从小就培养了歌德对文艺的兴趣。歌德还经常到剧院去观看各种演出,接触到莫里哀、高乃依、拉辛的戏剧。他还广泛地阅读了许多古典的名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年少的歌德立志要从事文学事业,通过文学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世态的感悟,来唤起德意志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但是他的父亲却认为文学只不过是达官贵妇茶余饭后聊以打发时间的谈资而已,根本不能作为一生的职业。他坚决要求歌德学习法律,将来做一名律师。1765年,无奈的歌德只得遵从父亲的意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是,他对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没有一丝松懈,他自己钻研古希腊艺术,同时开始按照宫廷文学的风格学习写诗,摹仿莫里哀的作品写喜剧。1768年,他因患重病而回家休养。

1770年4月,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在这里他认真地研读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斯宾诺莎认为天地万物皆富神性,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日月星辰,各色人物都是天地之间的精华,都应一律平等。这就是在当时盛行一时的泛神论思想。实际上泛神即为无神。这种思想对歌德世界观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里,歌德还认识了许多年轻朋友,有些就是后来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推进者。其中尤以赫尔德对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影响为大。赫尔德是当时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他介绍歌德接触到荷马的史诗、品达罗斯的颂歌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英国启蒙运动文学的作品,引导他搜集和学习民歌。歌德很快就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影响,并且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1771年10月14日这一天,法兰克福市举行纪念莎士比亚的活动,地点就在歌德家里,歌德为此准备了一篇演说。当时正值德国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兴起之际,歌德是这一运动的旗手。他的这篇演说对莎士比亚倡导的解放人的精神推崇备至,对墨守成规的法国古典戏剧进行了猛烈抨击,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和渴望创造的热情,充分反映了歌德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一切束缚的狂飙突进精神。

年轻的歌德“吹起了号角”,试图“把所有高贵心灵从所谓趣味高雅的心境里唤醒”,试图使睡眼朦胧的德国重新焕发出青春。

在1771-1775年这一段时间里,歌德一方面做律师,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在这些作品中,大都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柏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其中《少》一书在全世界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少痴情的少年男女效仿维特自杀,以致于歌德不得不另著文章以劝告世人要珍惜生命。实际上,我们从各种关于歌德的传记中不难看出,维特的烦恼正是作者自身心境的一个写照。通过这样的一个爱情悲剧,歌德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觉醒的德意志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当然,小说中维特的形象也有他消极的一面。他并不想进行社会变革,只要求个性的自由抒发;他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然而只停留于孤独的感伤和愤慨当中,直至最后绝望自杀。这些都反映了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弱点。在当时,莱辛就曾指出维特的性格过于软弱。

1775年6、7月间,歌德曾作瑞士之游。回来后,受到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到了魏玛,结束了他的青年时代。

歌德在魏玛当过枢密顾问,当过部长,后来还升任首相。在这里,他踏踏实实地进行实际工作,以实现他的社会改良的理想。“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很可怜的”。他在魏玛委曲求全、孜孜不倦从事了十年的实际工作。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沉思者,他与恶俗难以相容,到处是溜须奉迎,到处是尔虞我诈,他感到自己诗意的、积极的生命将被扼杀,于是他选择了逃离。

1786年6月,他来到了意大利。在这里,他徜徉于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文化古城,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建筑、雕塑、绘画等古罗马艺术,在对这些古代艺术的研究中,他接受了温克尔曼的观点,把纯朴、宁静、和谐作为艺术的理想,追求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静穆”这样一种审美至境,完成了从一个颠狂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参与者到一个静默的沉思者的转变。反映在他文学创作上的是创作风格的转变,即从激情的肆无忌惮的喷发到平和的、返璞归真的自然叙述。

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的部分章节。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歌德一方面没有放弃前一时期的理想,不断地探索改革社会,实现启蒙理想的道路;另一方面他逐渐转向抽象的“人性”的探索,主张用道德说教来代替现实斗争,妥协的调子越来越占上风。

1788年6月,哥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他摆脱了政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1789年,法国大革命震动了欧洲,开始,歌德肯定这次革命,歌颂革命将“揭开一个新的时代”;但是,他对暴力斗争却又极其厌恶,写了一些讽刺革命群众的诗歌和剧本。

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是相当矛盾的,“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90年代以后,歌德进入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威廉·麦斯特》、《赫尔曼与窦绿苔》、《亲和力》、《浮士德》都是在他的中晚年写成的。其中,《浮士德》一书可以认为是歌德一生心血的结晶。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它的创作持续了将近60年之久。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期间,就曾创作过《原浮士德》。《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他逝世前不久。

《浮士德》的结构庞大而复杂。第一部包括25场,前面另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剧》、《天上序幕》三个小部分。第二部也包括25场,分成5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贯穿始终,可以称为哲理性的诗剧。

《浮士德》以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极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全部过程。它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个空前伟大的成就,而且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等齐名,被列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

1832年3月22日,一代巨星殒落了,整个德国都沉浸于无比的悲痛之中。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一个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一个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75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