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亲手缔造而成,自1922年12月29日起,那面有着镰刀和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便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骄傲地飘扬着。在它红色光辉的笼罩下,是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包括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比萨拉比亚(即摩尔多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

这面绘着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色旗帜,经历了69年的风和雨之后,于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在沉沉暮色的掩映中徐徐降落,象征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逝在历史之中。目送着它的下降,一个人无语而立,他就是苏联的第八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一户农民家中,他的故乡在俄罗斯联邦南部的斯塔夫罗波尔的边疆区。从小他聪明过人,学习勤奋,而且待人和善,正当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的学业不得不因此而中止。从14岁开始,他就在家乡的农机站当农机手。业余时间他一点儿也没有浪费,凭着聪明才智和刻苦自学,他掌握了全部中学课程的知识。同时作为一名农机手,他也因工作认真勤奋而表现出色。1950年,戈尔巴乔夫的命运出现了转机,经推荐他考上了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正应了那句老话,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高等的正规教育使戈尔巴乔夫的个人素质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铺就了他今后政治道路的基石。大学毕业后,戈尔巴乔夫从事共青团工作,历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委书记、边疆区团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可谓步步高升,青云直上。难能可贵的是,戈尔巴乔夫在仕途的间隙读完了农艺学和经济学的函授课程并获得学位,而且工作上成绩卓著,特别在领导农业发展上颇有创造和建树,被誉为“有魄力的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得力的、富有灵感的组织家”。50岁时,戈尔巴乔夫已担任了多年的中央农业部书记,他踏实干练、敏锐灵活、精力充沛、人品持重,被勃列日涅夫授予列宁勋章,并晋升为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时期,他已开始直接参与到国内外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紧接着成为契尔年科时期的第二把手,随着他外交活动的增多,西方世界普遍对他形成了一种平易近人又思辩超群的印象。

1985年,54岁的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召开的非常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由此开始他的改革直到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治国方略在他还未上台之前便已形成。他主张进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要任务,重视科技发展,强调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的发展,主张对外关系上的矛盾缓和与和平共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的“新思维”主张。

1985年4月,苏共召开中央全会,认为“国家已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改造”,同时提出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戈尔巴乔夫非常重视对年轻干部的提拔,因为他认为要保持党的领导的稳定性必须同提拔富有进取精神、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年轻干部结合起来。7月,当了28年外交部长的葛罗米柯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原格鲁吉亚共和国中央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担任外交部长;9月,雷日科夫替代吉洪诺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12月,叶利钦当选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经过一番调整,使一批年轻干部得到起用从而担当起关键性的领导职务,新的上层领导核心已基本形成。

其次,在改造社会方面,戈尔巴戈夫第一个开展的便是全国性的严厉的反酗酒斗争。他认为酗洒是苏联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必须要消除掉。但由于方法不当,准备不足,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以失败告终。

再次,在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1987年6月,苏联公布了“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操之过急,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和农业体制又未受到重视,改革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效果令人大失所望。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书中阐述了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倾向。他说:“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改革的实质就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他突出地强调了“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紧接着,在半年之后举行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明确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此外还提出三大“革命性倡议”,即“社会主义多元论”、“公开性”、“民主化”。在这次会议上,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改革意见都纷纷提了出来,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拥护戈尔巴乔夫的最终形成新思维“主流派”,与之意见相左的有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坚持党领导的“传统派”和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

《改革与新思维》展示了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上的新思维。他认为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是世界大家庭中的成员,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苏联的外交任务是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在核武器时代,通过全球裁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现实可能的。他的建议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欢迎。同时,苏联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如主动裁军,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主动从东欧撤军,逐步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并于1989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同时,“新思维外交”积极追求苏美合作和同发达国家的交往,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和援助。为此,戈尔巴乔夫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妥协和退让,如对西方干预东欧各国的“自由化”改革开绿灯,从而加速了东欧剧变,最终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引起苏联国际地位的下降,许多人开始对戈尔巴乔夫表示不满。

苏联的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根本的变革。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人代会上,宪法作出重大修改,取消了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在随后7月份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上,领导层中的激进派、传统派和主流派分别提出自己的纲领:《苏共中央纲领》、《马克思主义纲领》、《民主纲领》。最终,大会通过了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纲领,并确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叶利钦宣布退党,利加乔夫退休。

随着这场改革,苏联政局严重失控。无政府状态假借“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迅速蔓延,罢工、犯罪事件蜂拥而起,反对党林立。这些党派大多公开反共反社会主义,加之苏共党内思想已达到十分混乱的地步,苏联社会已日益动乱起来。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供应短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滑,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矛盾斗争激化。到1990年,全苏境内蔓延着民族冲突,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1989年8月,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组织“人民阵线”策划了上万人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举行抗议活动,公开提出“脱离苏联”;紧接着,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于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普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瓦多也要退出苏联;俄罗斯于6月12日发表主权宣言,引起一批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甚至有更改国名、国旗和国徽的。

苏联已到了解体的边缘,无论戈尔巴乔夫和中央政府采取什么措施,都以妥协退让而告终。因为此时国内外的反动敌对势力已联合起来,对苏联中央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压力。

事已至此,联盟存在与否已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经过全民公决,占76.4%的多数还是赞成保留联盟,只是国名将于1991年8月20日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不再强调“社会主义”。苏联将成为一个自由、松散的联邦。可是,新联盟还未成立,又爆发出一件恶性事变,使全国统一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取代戈尔巴乔夫管理国家,呼吁公民支持他们“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已被软禁。很快,在叶利钦等人的活动下,“八·一九”事变被定为“反宪法的反动政变”,经过武装冲突,事变得到了控制。戈尔巴乔夫获救。叶利钦获得极高威望,逐渐掌握中央机构的大权。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由于叶利钦的暗中活动,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公布了关于建立“独立联合体”的“明斯克宣言”,并宣称自协议签署之日起,包括苏联在内的第三国的准则在此三国领土上作废,联盟机构在三国境内停止活动,“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又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将手中的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并在中央电视台发表了历时12分钟的最后演说。

12月26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已飘扬着一面红、白、蓝三色相间的俄罗斯国旗。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一项宣言,从法律上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复存在。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