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整个巴罗克时期这座殿堂的圆顶,可以说正是有了巴赫和亨德尔,巴罗克才成为一个伟大的时期,成为开启后代音乐智慧的一束灵光。

说起巴赫,自然要涉及到巴罗克。那么巴罗克是什么意思呢?巴罗克可能最初来源于葡萄牙语,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珠宝,后来人们把它创造性地用于建筑,指的是建筑上的装饰。直到18世纪,这个词才被用于音乐,但那时却是贬义,指的是音乐的变化随心所欲、滥用音乐技法、变化过度。但在19世纪以后,这个词却取得了褒义,用于音乐上,它表述的是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

我们知道,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教堂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巴罗克时期的许多音乐都是用于教堂的,那么它当然便具有诸如宏大的构想、辉煌的效果、结构对称、装饰华丽等特点。相对于欧洲古老的音乐传统,它有自己的特征,如音乐的协奏风格、低声部常用数字低音、主调音乐的加重、歌剧、清唱剧、奏鸣曲、组曲、协奏曲等。但在许多方面,它也依然对传统有很多保持,如对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预行的继承,对位法的运用等。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是辉煌的,而巴赫又是巴罗克的辉煌。但伟大的巴赫在他那个时代却历经磨难,辗转飘零。

巴赫的全名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于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前辈维特·巴赫、约翰·克里斯朵夫·巴赫等都是著名的音乐家。巴赫家族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聚会,有时多达120多人,这些聚会常常就成了音乐会。在聚会中组成现成的乐队和歌咏队,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巴赫的启蒙音乐教育是由他的父亲约翰·昂布鲁瓦兹·巴赫来完成的。这些教育奠定了他以后成为伟大音乐家的基础。但不幸的小巴赫在10岁便失去了双亲,成为孤儿,只得靠他的大哥抚养。而他的这位大哥又是非常专横的,家藏的许多音乐资料、曲谱都不让他翻阅。无奈,小巴赫只能把一些曲谱偷出来,在月光下抄录。从这一时期开始,巴赫毕生都在抄录大师们的曲谱,因此,他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大师。这种虔诚的学习,对以后巴赫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700年,15岁的小巴赫离开了哥哥,开始独立生活。他由童声合唱团的歌手到小提琴师、管风琴师、圣咏学校的乐长,不断变换自己的工作。巴赫时代的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音乐家也是一种地位非常卑微的职业,他们只能依附于一些领主,成为贵族的仆役。由于巴赫不断和他的领主们产生矛盾,他不得不频繁地转换自己的领主。巴赫笃信宗教,这使得他最后选择了教堂,在教堂里作管风琴师,同时写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直至最后双目失明,因疾而终。

我们今天是把巴赫作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来谈论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巴赫是作为一个管风琴师而闻名于德国的。据说有一次他在德国旅行,当时的弗雷汪里克二世正在举行一个音乐会,并亲自在乐队中演奏天笛。当人们告诉他巴赫来到柏林之后,他立刻中断了音乐会,告诉人们说:“先生们,老巴赫来啦!”接着便派人把行装未卸的巴赫找来演奏。其中有一个对巴赫的作品颇有微词的评论家沙伊贝也不得不折服于巴赫高超演奏艺术。他说:“这是一位炉火纯青的乐器能手,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拨弦钢琴、管风琴艺术家,世上还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与他相媲美。我已多次聆听过这位大师的演奏。他那灵巧娴熟的技巧使人为之惊叹,几乎难以想像他能够如此独特、如此敏捷地将双手和双腿这样交叉、分开,并能达到极其宽阔的音程而不混进一个错音。而且,即使他四肢这样摇动,他却毫不挪动他的身躯。”由此,我们可见巴赫演奏技巧的高超。

尽管巴赫作为一名演奏家颇负盛名,但在当时条件下,作为音乐家卑微的社会地位注定了巴赫不幸的一生,再加上生活的不幸,使他历尽了磨难。经历幼年失去双亲的打击之后,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巴赫的心头。而中年的巴赫又经历了丧妻的巨痛。再婚之后,两个妻子给他留下了20个孩子,而他又眼睁睁地将自己的11个孩子送进了坟墓。早年的辛劳地使得他在晚年双目失明,而两次不成功的手术又摧垮了他的身体。诚如德国伟大的剧作家莱辛所言:“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活在非常艰苦的阶层里。老天好像有意要在这样的阶层里创造出比其他的阶层更多的天才似的。”回顾巴赫的一生,也确是如此。

巴赫是一位天才,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天才,巴赫的一生纯朴、谦逊。他一生都在不超过400里的地域上生活,献身于家庭和工作。他不是为天才的作品而创作,也不是为后代人而创作。他每一个礼拜所做的只是为下一个礼拜日教堂的需要而工作。他从来没把它们出版过,也从未想到把这些作品认真保存起来,从而使得很多作品散失,但即使如此,他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在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被人接受,人们很少提及和演奏他的作品。

对巴赫作品的重视是从莫扎特开始的。1789年的一天,莫扎特路过莱比锡,参加圣·托马斯学校的一个宗教庆典,而巴赫曾做过这个学校的乐长。在会上,有人弹奏了巴赫的曲子。莫扎特闻听后又惊又喜,高兴地说道:“我终于听到新鲜的东西了!我终于学到东西了!”他的话引起了人们对巴赫的注意。以后,人们对巴赫的认识便逐渐深入。特别是后来门德尔松和舒曼发起了一场深入的运动来促使当时的人们来认识巴赫。1850年,人们成立了“巴赫学会”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整理其作品。

今天人们再谈起巴赫,有人会觉得巴赫作品有些单调、沉闷、不太容易领会。但巴赫确实是深刻的。巴赫的深刻首先来源于他作为一名忠实的基督徒的虔诚。而对信仰的虔诚便可使得作品显得纯净而又深刻。巴赫的深刻还来自他高贵的品德。他的谦逊、纯洁使得他的作品晶莹、高尚而寓意深刻。

巴赫的作品不容易领会,是由于我们的欣赏习惯使我们听惯了戏剧化的音乐作品,而巴赫的作品很少有戏剧化的对比,比如调性的对比,速度的对比,强弱的对比等。戏剧化的音乐是对事物两极的描述,比如痛苦与欢乐、善与恶等。而巴赫受原始主义创作的影响,他的每一个单独的乐章,只是叙述单一的一件事情。就好像是一座建筑,一个主旋律先是给你搭一个框架,以后的变奏就都是对这个框架的装修、装饰,使得这一座建筑美仑美奂、完整无瑕。在音乐中,你所有的情绪都被主题之后一处处细微的变化清晰地描述出来。这样,它看似浅显的,实则是深刻的。这种构成也是作为宗教音乐的特征来出现的。因为在神的面前,我们所表达的只能是虔诚。

巴赫作品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对对位法的运用。这也是巴罗克音乐的特征之一。对位法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或几个旋律同时进行。只不过是以一个旋律为主,其他的旋律为这一旋律伴奏。这区别于我们常听的主调音乐。在主调音乐里,旋律是中心,而其他的和弦像柱子一样在下面支持着它。在以对位法创作的音乐里,会有许多旋律同时流出。比如巴赫的赋格曲就是这样。但对位与和声也并不是冲突的。比如巴赫的许多作品在竖直上看,音与音之间构成了和声,而水平上看,又构成了对位,但只有像巴赫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许多普遍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比如他的《马太受难曲》。

根据现存的文献,巴赫一生共写了五部受难曲(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而现在仅存有两部。后人把主要词句按《圣经》中《马太福音》记载而写的叫《马太受难曲》,把主要词句按《约翰福音》写的叫《约翰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全曲按1950年莱北锡所编的巴赫作品目录分为78首,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35首,第二部分为36—78首,演完全曲需3个多小时。在这部作品中,巴赫非常忠实地根据歌词内容谱曲,结构宏大,气势磅礴,而许多细节处理的又几乎天衣无缝。

这部受难曲中有许多角色,比如由男高音用宣叙调唱出的宣道者,由男低音用宣叙调唱出的耶稣基督等。在这部受难曲一开始,乐队的序曲就奠定了受难和痛苦的情绪,然后合唱插入,唱出了教徒们在基督受难时心中的痛楚。这部分全部用卡农曲式,声部丰富,极富表现力。然后由合唱团突然分作两组对比合唱,到那句“啊,最神圣的上帝的羔羊”处,明亮的救赎的真理穿透了尘世的痛苦。

在《马太受难曲》中,受难剧中每当耶稣的声音被听到,弦乐就会插入光辉的和弦,这些常被比喻为圣像头上的光轮。但只有耶稣在十字架上那一次说话,没有被弦乐的光轮所围绕,极细腻地表现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

在《马太受难曲》中,几乎每一段都是动人心魄的。例如当耶稣被捕时,首先是由合唱支持的女高音和女中音唱出:“呀,我的耶稣被捕了。”这不单是字的描绘,而且是整个景象的描绘。接着,两个独唱者像是合唱的领导,当他们对位式的曲调唱出后,被门徒们惊恐的叫喊打破了:“放开他,不要捆绑他!”然后当独唱者唱出:“他被带走了。呀,他们缚起了他,”我们便听见了乐队那沉重而又有韵律的缓进,好像是冷酷无情的脚步。终曲在两个合唱团的合唱中,表示了人类对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和悲伤。

在《马太受难曲》中,连我们今天的人们都会惊叹于巴赫会用独唱、合唱、对位、和声、乐器、节奏等那么丰富的手段来表现耶稣受难时的情景及各种不同人物的迥异情感。一位欧洲音乐评论家在谈到《马太受难曲》时说:“《马太受难曲》中充满崇敬、虔诚和赞美的心情,在音乐艺术中,很少有人能如此地表达出这层深刻的情感。乐曲好像巴赫非常奇妙地读出了每个人的肺腑之言。”还有人说:“《马太受难曲》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我们可能会感受到《马太受难曲》的伟大,但这只是他无数伟大作品中的一部。除此而外,巴赫为我们留下了诸如歌曲、古舞曲、组曲、奏鸣曲、前奏曲、赋格曲、清唱剧、圣咏、弥撒曲、受难曲、幻想曲、快奏曲、变奏曲、固定低音舞曲等不同体裁、无以计数的伟大作品。

正因为巴赫作品的伟大与精深,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阿什肯纳吉在某次被问到为何不弹巴赫的作品时,才有如下回答:

“我于巴赫作品总觉有困难,因而不敢弹。偶尔试着弹弹,但听起来很不对劲儿,只好停下来。好像总也弹不出想像的效果。我并不是要为自己开脱,听别人弹的也总与想像中应该有的效果不沾边。大概这与想要表达的音乐的意义与内涵有关。我听过的录音大都是篡改了的巴赫。”

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巴赫:“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冰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

巴赫必将永远放射出炽热的光辉。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