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印度西北部,并派总督和驻军进行统治。此后北印度政局动荡不安。公元前324年,孔雀家族出身的旃陀罗笈多,在领导印度河流域人民反抗马其顿入侵者取得胜利之后,自立为王,即月护王。后来,他挥师东进,攻克华氏城,灭了难陀王朝,建都华氏城。公元前305年,旃陀罗笈多击败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合并了印度西北部广大地区,从而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孔雀帝国。他的后继者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又征服了南印度一些地方。到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前236年),又征服了南印度的大国羯陵伽。至此,孔雀帝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之一。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过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而终于成佛的故事。他对他的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安分守己,这对治理国家很有好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曾经谋杀掉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四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基典礼——灌顶信仰式。

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最高统治者国王集军事、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阿育王自称是“诸神的宠爱者”。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有许多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进行统治。为了强化统治,建有由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兵组成的庞大军队。孔雀帝国的君主善于采用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阿育王在征服大国羯迦陵的战争中,杀死10万人,俘虏15万人。

羯迦陵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长谈。最后,在其感召下,他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佛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万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说:“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地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待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施;对待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平心而论,阿育王这些措施,都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阿育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首先,他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他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盛况空前,真是佛教之大幸。

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他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阿育王的一番努力,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等。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就连中国的宁波,也曾经有过阿育王寺,说明阿育王在中国也是有影响的。

佛教的创始当然应该归功于释迦牟尼,但它的大规模传播,则要归功于阿育王。

阿育王的确可称得上是世界史上一位伟大而富有特色的君主。他治下的孔雀帝国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孔雀帝国的结构和履行的职责已在旃陀罗笈多的私人教师考底利耶所著的《政治经济理论》一书中予以阐明。考底利耶是一位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献身于“成千上万的国王拒绝接纳的财富之女神”,他的目的是要将“像不妊的母牛那样不结果实”的荒原改变成一个“美好的国家”,他对美好的国家作了如下的解释:

“在王国的中心区和边围的地区拥有首府和省会……力量强大,足以压服邻近地区的国王;没有一片片泥泞的、多岩石的、凹凸不平的荒芜的土地,也没有阴谋家、虎狼之徒、野兽和大片的旷野……拥有肥沃的土地、矿山、树林、成群的大象和牧场……用水不靠下雨……商品丰富多样;能够承担起供养庞大的军队和交纳繁多的赋税的重任;居住的农民都具有乐善好施、积极肯干的品质……这些就是一个美好的国家所应有的优点。”

无论如何,这些优点在孔雀帝国可见到一些。养护很好的公路上,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和行乞的托钵僧往来不绝,车辆众多,使正式的公路法成为必需。对东海岸羯陵伽的征服促进了贸易,成立了一个海事部专门维护航道和港口。许多寺院的题词证实了向寺院捐款的商会和行会的富有和慷慨。首都华氏城被称为“花城”,以它的公园、公共建筑物、九哩多长的河边地和吸引国内外学生的教育制度而闻名于世。所有的这一切,均靠“国王提取的1/6”的收成来供养,不过,国王提取的收成实际上常提高到1/4,留给农民的仅够维持生存。法律是严厉的,维持秩序的手段也是无情的。军队号称有70万人,配备9000头大象和10000辆战车。精干的密探无处不在,通过信使和信鸽将一连串的报告送交首都。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高效率的、严厉的、官僚政治的社会,充分体现了考底利耶所说的名言:“政治学是惩罚的科学。”

阿育王的统治表明,传统型的帝国统治发生了根本而独特的变化。他在通过特别残忍的战争之后,内心经历了一番强烈而微妙的变化,如前所述。他在刻于岩石的第13条敕令中这样写道:

“15万人作为俘虏被带走,10万人被杀死,许多倍于这个数字的人死去。……为诸神所爱的羯陵迦的征服者,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悔恨,因为征服一个以前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包含着屠杀、死亡和放逐……即使那些躲过灾难的人,也由于他们始终热爱的朋友、熟人、同伴和亲属所遭到的不幸而极度痛苦。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着不幸,而这使国王的心情十分沉重。”

由此可见,阿育王的忏悔还是相当真诚的。

推广佛教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静、温和”的未来。他仿效波斯的统治者,将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专门建造的柱子上。这些敕令与其说是正式法令,不如说是具有国家训诫的性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告诫人们发扬佛的美德——朴素、同情、相互宽容和尊重名类生命。阿育王与兴办了许多并不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医院和国家公费治疗。

阿育王并不像现在某些时候所宣称的,是印度的君士坦丁。他对婆罗门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的资助,并帮助各教各派的杰出人士。这不是宗教上的变革,而是一般态度的改变。他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不仅因为这两者是合乎道德需要的东西,而且因为它们会促进他那庞大且复杂的帝国的和谐。这在阿育王统治期间证明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孔雀王朝已成为到现在为止的印度历史的一个模式。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印度有统一,但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正如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制度都高这一点所证明的。因而,在一个范围内增进了统一的文化又在另一范围内破坏了统一。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建筑和佛教美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佛寺、佛塔、石窟、石柱、雕像等,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均为以往所不能比拟。其中尤以阿育王法敕与石柱、桑寺佛塔、阿旃陀石窟艺术最富有代表性。阿育王石柱的造型图案现已作为印度的国徽,印度的货币亦以它作为标志。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