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本来姓马,是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人,全家人都信奉伊斯兰教,郑和也不例外。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征讨云南。第二年就平定了云南,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政权。那一年,郑和才12岁,父母已亡,自己孤苦零丁,被明军俘虏,净身之后,做了燕王朱棣的小太监。

郑和聪明过人,而且非常懂事,深受燕王朱棣的喜欢。朱棣觉得这孩子长大之后,一定有一番作为,便让郑和与他的儿子一起读书,郑和很用功,所以读书读得也最好,朱棣经常教导几个儿子向郑和学习。郑和稍大一点,又和燕王的几个儿子一起习武,郑和专心致志,所以武艺进步很快。有一天,习武老师让郑和和燕王的儿子比武较量,正好遇上燕王朱棣。郑和有意谦让,燕王看后,说道:“你们几个都拿出真本事来,战场上可不分地位高低!”几个小家伙各使绝招,结果燕王的几个儿子一起上,还打不过郑和一个人呢!朱棣从此更加喜欢这个文武双全的小太监了。公元1399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准备用武力夺取王位,郑和随侍军中,亲临战场,多次立功。朱棣非常高兴,夺取皇位后,更加重用他。高兴之余,赐姓“郑”给他,又起名为郑和,人们又管他叫“三宝太监”。“太监”是明朝宦官的最高职位,正四品。“三宝”是佛语。不过,郑和“三宝太监”的称号是朱棣皇帝封的,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永乐帝朱棣夺取王位后,自然有许多大臣不服,永乐帝将这些人一一铲除。但是一些人说建文帝从地道逃跑,跑到海外,在那里招兵买马,准备再杀回来夺取王位。永乐帝将信将疑,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想派人去证实一下。这样永乐帝便有了派人出海之意。永乐帝想找一位心腹大臣,把事情交给他去办。想来想去,永乐帝想到了三宝太监郑和。郑和是自己的近臣,而且为人忠厚,又很有才能,能言善辩,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几天后,永乐帝召见郑和,对他说道:“朕想派你下西洋,一是联系友好邻邦,二是想派你去查实建文帝是否已经逃到海上。至于第二个目的,不许对任何人讲,一定要守口如瓶。”郑和说道:“陛下,请放心,臣一定完成您交给的使命,一定为您保密。”

当时西洋是指现在的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沿海一带。

公元1405年,郑和带领着将士和船员准备出发。永乐帝亲自为郑和等人送行,永乐帝命人为郑和斟满一杯御酒,递给郑和。郑和跪倒在地,双手接杯,但他没有喝御酒,而是将御酒洒在江水中,对永乐帝说道:“皇恩浩荡,我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愿这杯御酒使江水平静,使我们顺利完成使命。”郑和一声令下:“开船!”大船60多艘,小船100多艘,船上共有3万人左右,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岸上人山人海,有朱棣带领的满朝文武,有船员的家属、亲戚朋友,还有一些想看一看这个壮举的百姓。郑和的船队日夜兼行,很快驶进东海,为了确保安全,郑和命令大船60多艘在外围,中间是小船和中船。这样一来,一遇到大风大浪,小船和中船就不致于被冲走或打翻。为了确保航行顺利,他把有经验的船手和年轻的船手交错分工,把这些船手分成三班,第一班从早晨6∶00—14∶00,第二班从14∶00—22∶00,第三班从24∶00—次日6∶00。而且每班都有老船手,所以一路上,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在晚上郑和负责指挥,为了联系方便,各船悬起桅灯,并规定好,什么表示加速,什么表示减速。由自己的副手王景弘指挥,用旗来传递信号。如果遇上大雾,则用号声代替。由于郑和分工明确,而且又有许多联络的方法,所以船队顺利到达长乐(今福建长乐)的五虎门港。因为船队需要向西南方向行驶,所以一些老船手建议郑和在此停泊,等到东北信风吹来之时,乘风势可以迅速航行。郑和带领船队靠岸,在这里,郑和补充了水手,又筹办了一些物资,又让船手们养精蓄锐。

冬天眨眼就到了,东北信风吹来,郑和带领船队再次启航,顺着西南风势,船行驶的速度明显加快,只经过了十几个昼夜,船队便顺利到达占越国(今越南中海部)。郑和带着礼物前去拜访占越国国王。占越国国王听说郑和要带领船队经过这里,早早地率领文武大臣在新州港迎接。船上的所有将士也都受到热情邀请,在占越国停留几日,郑和又开始了航行。占越国国王亲自相送,又给永乐帝回赠了礼品。当然郑和在途中也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他带领船队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那时爪哇东、西王正在开战,郑和的人被西王误杀200来人。郑和强忍悲痛,从大局出发,和平处理此事,从此爪哇对明朝政府感恩戴德,对郑和也十分尊敬。从爪哇启航,郑和又来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满刺加的酋长亲自相迎,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郑和。停留一些日子后,郑和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继续前进。

从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海域行驶过去,绕过印度半岛南端,又北上,最后到达古里。在古里,也受到古里国王的热烈欢迎。郑和在古里立了纪念碑:

此去中国,行程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情。永乐万世,此平天成。

郑和于公元1407年又返回到娄江,访问20多个国家,并与其建立了友好关系。

永乐帝非常高兴,郑和自然也把好消息告诉了他:建文帝没有在东南沿海一带。

没过多久,郑和又带领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又访问许多国家,带回许多礼物。永乐帝非常高兴,为了继续加强交流,郑和又奉命第三次下西洋,郑和这一次在满刺加建立了仓库。但是前三次下西洋都没有超过古里国。为了能与更多的国家进行友好交往,郑和第四次远航。这一次他带领船队到达了非洲东岸,访问了木骨都柬、卜喇哇、麻木等国家。郑和在这些国家都受到热烈欢迎,还带回许多珍贵的礼品。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带回了麒麟(现叫长颈鹿),当时麒麟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永乐帝非常高兴,还为它举行了典礼。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来之后,北京皇宫三大殿发生火灾。有的大臣说这是郑和六下西洋带来的灾难。那时候人们很迷信,永乐帝便决定不再下西洋了。

永乐帝的孙子宣德帝继位后,又派郑和七下西洋,这一次又访问20多个国家,并与其建立了友好关系。

20多年的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公元1433年,郑和去世。一代伟大的航海家悄悄地离开人世,但他的精神永远长存。爪哇岛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特为他修了一座“三宝庙”。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80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