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城的圣贝文教堂中,突然来了许多人,有虔诚的教士,也有来自各国的游览者,他们都整齐地立在祭坛面前,安静地望着祭坛,没有一丝声响。这时,圣洁的音乐轻轻响起,所有的人们都遽然肃穆、虔诚、崇敬地望着祭坛。随着那音乐的旋律,祭坛的两翼徐徐打开。人群中传来低低的惊呼声,所有的人都睁大了双眼,兴奋地望着那里面显现出来的圣物。那就是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

根特祭坛画是现存最早的带有签名的尼德兰绘画作品。这一组祭坛画共包括21幅作品,是当时最伟大的画家胡伯特·凡·埃克应根特市市长多库斯·威德之邀于1415年绘制的。由于这位大画家于1426年去世,作品由他的弟弟扬·凡·埃克于1433年完成。这组盖世佳作自从它完成之后就历经磨难,不是遭损于火灾,就是被侵略者掠夺,要么就是被盗,直到1951年经过彻底修缮后才重新回到根特的圣贝文教堂之中。

《根特祭坛画》的题材都取自《圣经》,表现了对耶稣牺牲自己而拯救人类的上帝之爱的祈求与赞颂。

《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的祭坛组画。外面9幅。闭合的祭坛内12幅。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打开,人们才得以见到这12幅杰作。

这12幅祭坛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与左右两翼。上部的中央是端坐的《耶稣》,左右两边分别是《圣母玛丽娅》与《施洗者约翰》,再向外就是左右两翼,两翼的内侧分别是《合唱的天使们》与《奏乐的天使们》,外侧分别是《亚当》与《夏娃》,下部的中央是一大幅《羔羊的崇敬》,左右两翼的内侧分别为《裁判官》(此画于1934年被盗,现存的是摹本)与《隐者》,外侧分别是《骑士》与《巡礼者》。当祭坛的两翼闭合时,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9幅画,这9幅画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从左至右地画着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分别为《预言者撒卡尼雅》、《埃及的女预言者》、《库麦的女预言者》及《预言者米卡》,中段是《受胎告知》,下段从左至右分别为《祭坛的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洗礼者约翰》、《福音书记者约翰》与《约多库斯的妻子赛贝娜》。

《根特祭坛画》这一组共21幅作品中,以《羔羊的崇敬》最为著名。它是根据《约翰福音》与当时流行的《黄金故事》而作的。画面展现于一片原野之中,一只白羊站在正面的祭坛上,白羊胸部流出的血注入到酒杯中。祭坛的周围跪着一些有翅的天使。画面的最近处有一口井泉,井泉的两边跪着或站着的是一群预言家、哲学家等与基督的弟子们,他们正期待着耶稣的归来。在远处还站着一些主教、圣女等,各种橄榄叶表明他们都是殉道者。

这是一幅神圣而庞大壮观的场景。画家以丰富的色调对各种事物进行了极为精确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各种稀奇的树木、花草散布在林中的草坪上,而且这种色彩与画边格板上的金子及宝石交相辉映,从而把启示录的景象描绘成了一幅人间天堂图。在一群刻画细致的人物中,人们好像也得到了真正的欢乐与幸福。他们在赞颂救世主耶稣,从而把人的力量与神秘世界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对人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这也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的《受胎告知》中,手持百合、穿着浅色衣袍悄然进入屋内的天使与双手交叉在胸前举目向上的圣母玛丽娅虽然被分隔在构图的两边,但由于画面构图与人物动作的巧妙安排,使其成为一个自然的统一体。在射过阳光的窗子外面,隐现着许多市民的小房子,从而使这种宗教题材的画面增添了一些亲切的现实感。这种精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成为凡·埃克兄弟的画风中的一大特点。

《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的里程碑之作,从而也确定了凡·埃克兄弟在新艺术上的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此外,《根特祭坛画》又是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画面色彩鲜明,辉煌艳丽,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画面仍然艳丽如新,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因此,《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革新与创造,它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而这些成就无不应归功于凡·埃克兄弟。他们也因此被称为“色彩的创新者”与“油画的发明者”。

关于用油调色的先例早在10世纪时就有记述。据称当时的僧侣画家尤捡克里亚斯就用油调过色彩。关于油画技巧早在1410年以前就有艺术家们进行过很多试验。但是因为多以蓖麻油作为调色的媒介物,颜色干得很慢,作画极不方便。凡·埃克兄弟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一种比较方便的油质媒介物,就是在经过曝晒浓缩之后的蓖麻油中掺入一定成份的、具有挥发性的松节油,从而使作画的时间紧凑了。同时,这种中和的液体很容易调和颜料色彩,运笔流畅自如,又可层层敷设,使得画面层次分明,清透鲜亮,使油画技法更适合了写实的要求。可以说,凡·埃克兄弟是在镶板画上第一个成功地使用油画技法的艺术家,此后这种新的绘画方法传入意大利,然后又传入了威尼斯。从而使得以色彩著称的威尼斯画派得到很快的发展。

凡·埃克兄弟为世界绘画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凡·埃克兄弟出生于利布尔库的马赛克城。哥哥胡伯特·凡·埃克的资料很少。据说是出生于1366年,生前已是很有名的大画家。弟弟扬·凡·埃克的出生日期也不清楚。有的说是1380年,有的说是1390年。也有人折衷,说是1385年。弟弟于1422年成为约翰伯爵的宫廷画家,风格逐渐形成。后来,他移居佛兰德尔,开始同哥哥合作。此后,他受到艮第公爵的青睐,成为宫廷画家。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也留下大量的传世名作。1441年,扬·凡·埃克死于布鲁日。

扬·凡·埃克早期的作品主要有《教堂中的圣母》、《圣母与罗林天主教》、《在自己房中的圣母》、《圣巴巴娄》等。

自从扬·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并且定居布鲁日之后,他的艺术达到成熟阶段,成为他创作的黄金期。扬·凡·埃克这时主要致力于肖像画创作,其中有不少传世之作,如《阿伯加蒂主教像》、《提摩多斯像》、《戴红头巾的人》以及《阿诺弗尼夫妇像》等。

其中,尤以《阿诺弗尼夫妇像》为典范,被认为是“欧洲艺术中第一幅心理肖像画”。阿诺弗尼是路长的一个商人,在他定居布鲁日之后,与扬·凡·埃克交往密切。这幅画是描绘这位被菲力浦公爵封为骑士的阿诺弗尼与妻子在新婚洞房中的景像。阿诺弗尼举起右手表示他将终生珍爱并养活他的妻子,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表示永远做自己丈夫的忠实伴侣。这里所有的细节描写都很使人对这个幸福的婚姻引发美好的联想,蜡烛、刷子、苹果、扫帚、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可爱的小狗,都透露着新婚的温馨、喜悦。夫妇两人手拉着手,含情脉脉,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完美的统一。其中一个最为精彩的细节刻画,就是利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的空间处理方式,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性与生动性。首先,夫妇的背影映在了墙上的镜子里,此外,墙上的镜中还映出了室内的摆设以及前来参加婚礼的人。据说,其中一个就是扬·凡·埃克的身影。这个小镜框的四周装饰着10幅小型的耶稣受难图。小镜子上方的墙上刻着“扬·凡·埃克于1434年在此”。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兄弟两人的独特之处就是细节的真实与传神。这一方面归因于人文主义精神要求的现实主义风格,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自创的独特油画技法,使得这种精雕细琢成为可能。

凡·埃克兄弟以自己的天资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同时又开创了欧洲绘画史上的新时代。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