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外省一座小城的医院里,有一间第六病室,这是专门用来关“精神病患者”的房间。屋子里阴暗潮湿,臭气薰天,并且拥挤、混乱不堪,毫无卫生可言。病室的看门人像狱吏一般凶暴,他们面目狰狞,心肠狠毒,对待病人像对待猪狗一般,肆意地殴打,克扣病人那点可怜的食物。“患者”在这里非但得不到半点治疗,反而像入了地狱一般遭受着非人的虐待。医生拉京是这里惟一的具有同情心的人。他看不惯许多现象,对这种状况表示不满,但他又是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理论的信奉者,所以他内心充满的愤激都被压了下去。他不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进行斗争,而是对身边的一切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值班巡视病房时,一个名叫格罗莫夫的“病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人其实并未患上精神病,只是因为他反抗专制的革命行动为反动统治阶层所不容,将他当作精神病人关押了起来,以期将他折磨至疯、至死。格罗莫夫的言论、激情使拉京深受感染,他们两人谈得很投机,拉京从此经常与格罗莫夫交流。然而,这却给那些图谋不轨,企图陷害拉京的人一个极好的契机,他们很快便顺水推舟地诬告拉京为精神病人,把他也关进了第六病室。此时,往日那对他很恭敬的看门人也恶狠狠地对他举起凶器,一阵毒打过后,拉京悲惨地死去了。在临死之前,拉京顿悟到,“不以暴力抗恶”是坚决行不通的,可一切都为时已晚。

上面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第六病室》,这是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描写的那间牢狱一般专横野蛮、阴森恐怖的第六病室,是作者对俄国专制社会的艺术缩影,由此使沙皇俄国的黑暗反动暴露无疑。这篇作品写于1890年,在契诃夫千里迢迢奔赴库页岛考察流刑犯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之后,作者以一间病室折射整个俄国社会,显示了他对人世的关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杰出作家。他以其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被誉为“俄国短篇小说之王”。

1860年契诃夫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童年时期生活困苦。上中学时,家中那赖以生存的小杂货铺也倒闭了,契诃夫只得早早就自谋生路。他一面求学,一面去做收入微薄的家庭教师。生活的独立培养了他深入思考问题和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这为他日后的短篇小说创作打下了必不可少的主观和客观基础。

契诃夫1880年在莫斯科医学系求学时,开始发表作品,最早的两篇登在幽默杂志《蜻蜓》上,从此开始了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为了赚钱和供自己上学,他在创作时保持着惊人的速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个小说家是被生活逼迫出来的。创作数量之巨,令人吃惊。从1883年到1885年,每年都有100篇以上的小说问世,在他一生创作的470多篇小说中,约有400多篇写于此时,多是短篇。

当然,这种状况下写出的小说有不可避免的失误。因为求的是速成,所以作品多显得粗糙,缺乏精心的提炼;又因为是为了赚钱,作品内容比较媚俗,很多没有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也是创作的素材,以期能够在幽默休闲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后来,契诃夫在整理出版自己的文集时,毫不吝啬地抛弃了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一个真正的作家对文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但是这些早期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积极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表面上写的是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了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另一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的生活,如《哀伤》、《苦恼》、《万卡》等。

《小公务员之死》描写了一个卑微的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溅在了前排一个秃顶的将军头上,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虽然他已经三番五次向那位将军道了歉,但他依然惊惧于幻想中的灾难——他怕将军大人怀恨在心对他施以报复。他终日里战战兢兢,神经过敏,不久便一命呜呼了。通过这个可悲又可笑的故事,我们不难想像当时的俄国社会等级制度有多么森严可怕,有权势的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而小人物则是卑怯鄙陋、谨小慎微地过日子。

《变色龙》通过一条狗的归属,把警官奥楚涅洛夫的变色龙嘴脸勾画出来。狗咬人后,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奥楚涅洛夫就极尽谄媚讨好之词夸赞起狗来,而说被咬的人是活该。一会儿又有人说狗不是将军家的,奥楚涅洛夫的嘴脸立刻变换,骂起狗来,并假惺惺地对被咬伤的人表示同情。如此三番两次的变化,奥楚涅洛夫专横愚蠢的奴才嘴脸暴露无遗。小说在夸张中又带有合理性,这些优点显示了契诃夫的写作才华。

契诃夫特别憎恨庸俗和奴性,终其一生,都在与这二者做不倦的斗争。他用他那支犀利而又冷静的笔,揭露和讽刺了形形色色的市侩,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霉块和毒菌。高尔基说:“他能够随时发现‘庸俗’的霉臭,就是在那些第一眼好像很好、很舒服并且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他也能够找出那种霉臭来。”

《哀伤》是一篇简短而又扣人心弦的小说。贫穷的镟匠赶着车送病重的老婆到医院去,结果还没到达,老婆就断了气。镟匠摸到老婆冰凉的手并明白她已经死了时,他哀伤地哭了起来。因为他还没有来得及跟他的老婆好好生活,也没有来得及向她表明心迹,怜惜她,她就死了。“他跟她过了四十年了,可是那四十年都如同雾里,尽是醺醉啦,打架啦,贫穷啦,根本没有觉着是在生活。事情多么不巧,正在他觉得可怜老婆时,觉得没有她就活不下去,觉得对她十分抱歉,她偏偏死了。”他的惟一希望是:“再从头活一回才好。”然而老镟匠在风雪中冻坏了手脚,很快也死去了。死前他还苦苦向医生哀求,让他再活五六年,因为他还得把那匹拉车的马还给人家,还得给老婆下葬。

镟匠的话虽然很可笑,但却让人笑不起来,仔细一想,是很可悲的。契诃夫的幽默就是这样特别,往往喜剧因素中包含着更多的悲剧因素。

《苦恼》写一个孤苦伶仃的老马车夫,在儿子死后整整一个星期,好几次都想找人倾吐一下他内心的痛苦,但是谁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马倾诉。契诃夫在这里对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同情,为他们不幸的遭遇鸣不平。同时,对人们相互之间的淡漠、麻木不仁感到痛心。但这个问题似乎无法解决,作者也没有指出一条出路。

对于一些小知识分子庸俗猥琐的生活,契诃夫以他的笔加以不遗余力的揭露。《套中人》是契诃夫这方面内容的代表作。作者在短短的篇幅内,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沙皇专制制度下被扭曲了的奴性十足的“小人物”。

别里科夫企图尽一切可能与外界事物隔绝,以避免外来灾祸,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他的一切日常用品都装在套子里,还要带雨伞、穿雨鞋,裹上棉大衣,戴上黑眼镜,耳朵用棉花堵住,上车要支起车篷,一切都那样令人窒息。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还要用“套子”去套别人的思想,以至于大家看见他就害怕。这个古怪猥琐的人思想荒谬至极,语言却一本正经。他看不惯骑自行车的人,就说: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要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别里科夫死掉后,作者辛辣地讽刺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最显著的特色是:简洁、朴素、真实、生动。他说:“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契诃夫以少胜多的反映生活的卓越技巧,使得他在文坛独树一帜。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73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