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小团体在各地纷纷建立,但各团体分散活动严重削弱了革命党人的战斗力,因此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各革命团体有必要聚集起来,组成一个大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实现更大的团结,形成一个领导全国革命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思想上、政治上把斗争水准参差不齐的各革命团体,提高成为一个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统一领导革命的政党。而且,当时建立全国性政党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从主观上来说,除孙中山的兴中会外,还有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一直坚持革命的宣传组织活动,并且还开展了武装起义的尝试,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客观上,由于长沙起义失败等案件的牵连,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一些领导人和骨干分子相继逃往日本。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东京,鼓吹革命,联络同志,“意欲设立会党,以为革命之中坚”。但由于“各派势均力敌,未能集中力量,合组一大团体,以与清廷抗衡,识者憾焉”。因此,需要一个深具威望的革命领袖出面,才能把各团体的骨干集聚起来,实现筹建全国性的革命政党的愿望,而当时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无论声望、资历、地位,都是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因此,筹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孙中山肩上。孙中山也认识到组建统一的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孙中山于1900年10月的惠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以日本为中心,奔波于檀香山、香港、越南、暹罗和欧美各地,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认识到:首先,在武力反清的同时,必须从政治上、思想上“打击保皇毒焰”,划清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其次,组织方面,众革命团体之间“分道扬镳,终不如集中力量,事较易济”,革命需要“招集同志,合成大军”。此后,孙中山一方面尖锐批判保皇、立宪的反动思想,另一方面广泛结纳革命志士中的革命知识分子,将联络的重点由会党转向新兴的知识阶层,增强了革命力量和革命团体的联系。孙中山肩负着组建新的革命联合团体的历史重任,于1905年7月结束欧美之行,回到日本。7月,经宫崎寅藏介绍,孙中山和黄兴会面了。孙中山提议将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革命,黄兴表示赞同,孙、黄确定了组成全国性革命政党的决策。7月30日,孙中山邀集留学生和旅日华侨中的革命分子70余人,包括国内各革命团体的代表,在东京召开组织全国性革命团体的筹备会议。孙中山被推为主席。经过讨论,最后将新团体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获得会议通过。孙中山还起草入会誓约:“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逾此,任众处罚。”8月13日,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与会者达1800余人,孙中山在会上作了演讲。他以饱满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向与会者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号召以革命的方法,建立共和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居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此次大会是一次动员大会,揭开了建立同盟会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日本人阪本金弥子爵的住宅,同盟会正式举行成立会议,到会者有百余人,除甘肃外,其余17省都有人参加,讨论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章程规定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领导机构设总理,根据“三权分立”原则,下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执行部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组织革命的实际活动,权力最重,由总理直接主管,下设庶务、内务、外务、书记、调查、会计6科。以庶务最为重要,当总理不在的时候,由它代为行使权力。评议部又称议事部,设评议长、评议员。司法部设判事长、判事和检事长。大会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庶务,汪兆铭为评议长,邓家彦为判事长,宋教仁为检事长。同时选举了其他任职人员,决定以《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机关报,会议结束时,群情振奋,“大呼万岁而散”。同盟会成立后不到一年,会员即发展到1万多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开始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以后不久,《二十世纪之支那》被日本政府查封,同盟会决定另办一个《民报》,宣传革命主张。1905年11月26日,《民报》正式出版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后来把它简称为“三民主义”。《民报》一经创刊就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声势巨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度害怕,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反对中国社会进行激烈的革命行动,主张用温和的手段,采取改良的办法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观点已经成为民主革命向前发展的巨大阻碍,因此,双方激烈的论战势不可免。革命派以《民报》、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论战,孙中山也亲自参入其中,化名“南洋小学生”,挥笔上阵,指挥论战,论战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改良派积极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反对暴力革命,宣称:汉人在法律地位、政治生活方面已和满人完全平等,民族革命根本没有必要;革命的方针应是改良政治、君主立宪,不能进行暴动;诬蔑国民恶劣,“程度未及格”,不能实行民主共和,只能实行所谓“开明专制”;认为革命必然造成“内乱”,还会引起外国的干涉。革命派则针锋相对,指出:清政府是甘心卖国的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工具,是统治民族的牢狱,民主的障碍;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这个卖国政府,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解救被压迫的人民。他们严正指出中国决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清朝“政府恶劣”,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后,“建一个共和国以表白于世界”。说革命“如风之起,如水之涌,不可遏抑”。革命派强调通过暴力革命由君主专制变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只有“兴民权,致民主”,中国才有出路。他们认为,革命以建立民主政治为目的,不是争权夺位,不会引起内乱,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也不会引起干涉。还指出:改良派对革命和中国人民百般诬蔑,是要使中国人民永远处于清朝统治者的奴役之下。改良派认为中国没有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侵犯,有利于“勤勉植富”;攻击革命派土地国有是煽动“下等社会”的人起来骚动,危害“国本”,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革命派对他们进行了严厉驳斥,指出国家的土地为少数地主所垄断,地主不劳而获,徒手坐食,是不合理的;中国之所以贫弱,就在于地权之不公平,“弊害更不可胜言”,强调只有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才能矫正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发展社会生产。革命派认为中国历代革命多出于贫苦人民,今后中国革命“亦必不出于豪右而出于佃民”,指出革命必须发挥社会下层的广大贫苦农民的作用。通过这次论战,民主革命思潮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改良派的许多人纷纷倒戈,站到革命派的旗帜下面,成为革命派的成员。《新民丛报》于1907年不得不停刊,遭到彻底失败。论战辩明了革命道理,传播了革命主张,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的高潮时刻到来了。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五年级上下册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五年级上下册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79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