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其父沈周酷爱藏书,家中所藏之书,包罗万象,数量之多,足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这也为沈括日后成才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沈括的母亲许氏出身于官宦大家,也是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才女,她对沈括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沈括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且聪明绝伦。他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时就几乎读尽了家中的藏书。此后,他又随为官的父亲到过泉州、润州(今镇江)、简州(今四川简阳)和京城开封,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增多了阅历,开拓了视野,小小年纪,便被熟识的人称为“万事通”。沈括24岁时便走上仕途。他曾在几个州县任知州或县令。由于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几乎干什么都能成功。在地方为县令时,他曾亲自带领农民兴修水利,由于科学开挖,引导合理,成功地完成70万亩水浇地的灌溉工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于他政绩显赫,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此期间,神宗命其主持评定浑天仪。他发现旧的浑天仪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提出制造新仪。经过反复研究和查考资料,他终于制成了比旧仪有相当大改进的新仪。神宗闻讯大喜,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让他兼任提举司天监。他从此一丝不苟地观测天象,精心推算历书。后与人合著,修成《奉元历》,比以往应用的几种天历、元历更加科学实用。不仅如此,沈括还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推演最早发现了月亮本身不发光,主要靠反射太阳之光这个事实。他同时还推算出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后来,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栓集,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了集贤院校理。沈括一生喜好读书,如今,更是利用职务之便,如饥似渴地研读皇家藏书。这使得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充实,成为一名博学多识的“通才”。沈括不仅在天文方面成绩斐然,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在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期间,面对辽夏两国的侵犯,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方。为了战胜外敌,他认真地读兵书,精心研究域防、阵法、野战、次域等战略战术。当时神宗为了对抗辽兵,下令征集全国的牛车充当战车。沈括闻知,认为不妥。他觉得牛车笨重,一天行不足30里,遇到雨雪天更是寸步难行,上战场打仗只能贻误战机。当即上书神宗请命,要求由他来主持研究新兵车,神宗当即应允。沈括为尽快研究出对付敌人的武器,昼夜不停,很快便研制出新的战车,同时还对现有的作战武器进行了较大改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他还编著了《修城法或条约》和《边州陈法》两部极有军事参考价值的兵书。在地理学方面,沈括通过反复的考察研究得出一系列卓越而富有见解的论断。他在西北地区担任守将时,对当地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石油这种物质可以用来点灯照明,但他并未止于此,又对其进行详尽的研究,断言:日后此物必大行于世。八百年后的今天,果然被沈括言中,石油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之一。此外,沈括还指出浙东雁荡山奇特风貌是水流侵蚀的结果;推断出河北太行山脉地区本为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则为黄河、漳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特别是他根据地下挖掘出的动植物化石准确推断出古代自然环境,明确指出那些化石即为古代动植物的遗体,这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对化石的论述要早400多年。沈括是一位具有多种发现的科学家。在数学研究上,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求”和“会圆术”。在物理学研究上,他的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以及声学等各个领域。尤其是他指出存在磁偏角,是世界上关于这方面史料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1492年哥伦布航行美洲时,才发现地磁偏角,比沈括晚了400多年。沈括对医药的研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致力于医药的研究,搜集药方,去伪存真。还亲自动手,治愈过许多病人。他在医学方面著有医药学著作《良方》三种。哲宗元三年(公元1088年),沈括还亲自主持绘制了《天下州县图》集,共计20幅。最大的一幅竟然达到长1.2丈、宽1丈的规模,可谓水平空前。此外,沈括在文学、史学、音乐、绘画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58岁的沈括搬到竹林葱郁、景色怡人的润州郊区梦美园居住,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著书立说。他呕心沥血,最终完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共30卷,17目,609条。内容不仅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化学、医药、历法、气象、数学、制图、建筑、冶金、史学、音乐、文学、美术等诸多方面,记载了沈括一生的研究创作和科学成就,同时,全书具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透过事物的表面而探求其本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带着崇敬的态度记载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卫朴修撰历法,民间匠师喻皓著书《木经》以及河工商超用先进方法合龙堵口等劳动人民的业绩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为后人知晓的。《梦溪笔谈》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科学性而为中外人士所称道,有“中国科学史上的笔标”之美誉。沈括也以其在科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和顽强刻苦的钻研精神而为后人所崇敬。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科学家勤学励志的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科学家勤学励志的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81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