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人物中,提起包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特别是他秉公断案,为民除害,人送绰号包青天。关于包拯的传说,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实在太多太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里只对他略为介绍,以飨读者。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传说包拯父母五十岁时方得此子,但是他父亲见刚生下来的包拯小脸漆黑,如黑锅底一般,额上还有一个月牙,便认为此子不祥,将其弃置村外小树林中,任其自生自灭。但包拯的大嫂周氏为人心地善良,不忍让小包拯在树林中冻饿至死,就偷偷跑到树林中,将包拯抱回了家。不久,包拯的父母死去。大嫂周氏则含辛茹苦地养育小包拯。包拯从小聪明机灵,称大嫂为“嫂娘”,周氏对他疼爱有加,胜过亲子。并且从并不宽裕的家庭生活中节省下钱来,让包拯读书习字。包拯非常懂事,勤奋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时光如梭,岁月流逝,转眼到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全国科考又开始了。在老师的鼓励和嫂娘的支持之下,包拯踏上了上京赶考的路途。不久,榜文发下来,包拯高中榜首。考上了进士的他,被朝廷任命为天长县县令,从此包拯步入仕途。在天长县为官期间,包拯爱民如子,专为百姓办事。他经常与家人包兴微服私访,探察民情。上任不久,他便发现天长县许多人为图暴利,将耕牛杀了卖肉。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包拯就让书吏写了一张告示,禁止宰杀耕牛,否则便视为犯法严惩不贷。告示贴出的第二天,怪事就发生了。一个农人牵着满嘴是血的耕牛来县衙告状,说是有人将牛舌头割了去。包拯闻听,不由得双眉微皱,暗自思忖。一会儿,他突然若无其事地对这个农人说:“牛舌头割掉再也长不出来了,你还是回去把牛杀了卖肉吧!”农人对他的答复非常不满意,赖着不走,非要让包拯为他讨个说法。包拯一拍惊堂木,道:“刁民在此扰乱公堂。来人,将他轰了出去!”两班衙役从未见过包拯如此行事,一时愣在那里,竟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见包拯向他们频频使眼色,方会意,纷纷上前,将农人和牛连拉再拽撵出了大堂。农人无法,只得愤愤而去。他前脚走,包拯后脚便换便装跟着他前去调查取证。很快查明事情真相,回衙门等着贼人上门。果然,不几天,便有一人前来告状,说某某人私自屠杀耕牛。包拯心中有数,待他话音刚落便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大胆狂徒,你割掉人家牛舌头,今日又来诬告,所为何事,还不如实招来!”那人心里一哆嗦,不免有些做贼心虚,但仍强自镇定,口呼冤枉道:“大人说什么,小人一点也听不明白,怎么说小人诬告呢?”包拯闻听,冷笑一声,扔下一物,道:“你听不明白本官的话,可曾认得这个么?”那人一见面前之物,吓得叩头如捣蒜,连喊饶命,不待包拯再问,如实承认了自己陷害农人的事实,退堂之后,那个曾牵牛告状的农人从后堂走出,对包拯千恩万谢。原来,包拯那天跟农人出了县衙,一路行至一片小树林边。包拯便上前与农人攀谈,农人见是包拯,开始时不说什么。后来见包拯为人谦和,对自己又颇为关心,便将自己的一肚子苦水都倒了出来,说自己最近遇事非常不顺心。包拯心中一动,忙问其故。农人刚开始吞吞吐吐,后来在包拯一再追问下说出真相。原来,农人家中有一个貌美的妻子,但她不守本分,与隔村一个无赖暗中通奸。初时,农人不知道,后来无意中看见那个无赖腰间系着一个荷包,他一眼认出那是自家的。因为那个荷包是他母亲留给他的,上面坠着一颗其大无比的珍珠。农人将它当成传家宝,交给妻子收管。如今在这个无赖身上系着,他心知有异,奔回家质问妻子荷包的去处。他妻子自是交不出来,在他的再三逼问之下,说出与那个无赖的奸情。农人火冒三丈,先将妻子毒打一顿,又找到那个无赖,将他一顿狠揍,拿回荷包。虽然拿回了荷包,但是自己被人戴了绿帽子,心中很是懊恼。包拯听完,心中便对此案推测得八九不离十。定是那个无赖挨了揍,心有不甘,便想对农人进行报复。想到此,包拯便对农人说:“你先将那荷包给我,过几天,割你牛舌头的人定会自投罗网,到时本官一定为你出气报仇。”农人本来将信将疑,但一听包拯要为自己报仇出气,便将荷包交到包拯手上。这才有了公堂之上那一幕。这件案子虽然不大,但却迅速在百姓之中传播开来,包拯刚刚做官,就有了威望。以后,包拯又办了许多案子。他不仅秉公执法,而且断案如神,名气渐渐大了起来。

庆历元年,鉴于包拯的出色表现,朝廷将他升迁为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州。端州是向朝廷贡奉端砚的地方,一些地方官员趁机向制砚工匠敲榨勒索,搜刮民脂民膏。包拯到任后,很快煞住了这股歪风。规定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吏缙绅,购买端砚,一律交现钱,而且不许向制砚工匠额外进行摊派。从此,砚匠们减轻了负担,非常感激包拯。包拯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很有主见。庆历年间,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包拯从国家角度考虑,认为这能富国强民,铲除流弊,因此大力拥护这项改革。但是,当时大多数皇亲国戚、大官僚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反对改革。一天,京东西路转运使王逵上奏皇帝,说陈州麦子今年收成不好,百姓便想以钱代粮,交纳官税。但知州任师中坚决不允,逼得陈州百姓纷纷向外逃亡。皇上见奏,非常生气。命宰相王拱宸以御史的名义去查办此事。任师中是革新派人物,而且一向为官清正,王拱宸是反对“庆历新政”的头号腐败分子,当时也不调查便要给任师中定罪。包拯素闻任师中为官颇受百姓爱戴,觉得内中蹊跷,坚决反对王拱宸此举。并上奏保举任师中,要求皇上让自己去查办此事,皇上表示同意。包拯与书吏微服进入陈州,一路走,一路向百姓打听情况。渐渐弄明白,事实恰恰相反。陈州今年麦子收成特别好,但王逵却不让交麦子让交钱。官价一斗麦子只有50文钱,而王逵为了从中获利,却让农民以150文钱顶一斗麦子。农民无力负担,只得外逃避难。同时包拯还了解到:王逵为官不廉,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陈州百姓要给他送“五大天地匾”。即王逵上任,金天银地;后堂享乐,花天酒地;坐堂审案,昏天黑地;百姓含冤,恨天怨地;等他滚蛋,谢天谢地!包拯一听心中便有了数,又继续查访,了解到,任师中一心为民,在陈州百姓心中,威望颇高。他安慰任师中好好做知府,抓了王逵身边的一些爪牙,又带上金银账册回到京城。

王逵一见情况不妙,忙向包拯行贿,送去大批金银财宝。他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包拯果然收下,王逵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这下自己没事了,找个地方寻欢作乐去了。

不料,第二天包拯就上朝告了王逵的御状。不仅将他在陈州的罪行抖落得一清二楚,还将昨天王逵送自己的财和物交到皇上手中。皇上听完包拯的汇报,已是龙颜大怒,又见王逵居然还向包拯行贿,当即气得浑身发抖,马上传诏,将王逵抹去官职,交由刑部查处。王逵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真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包拯不惧权贵,不论是谁,凡是当官不廉者,他都要查处。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包拯升为三司户部判官,后来又升任三司户部副使。当时仁宗皇帝身边有一个宠妃张氏,她的叔叔张尧佐依仗着侄女在皇帝身边受宠,在外胡作非为,抢男霸女,欺压百姓。包拯得知后大怒,当即奏本要求皇上免去张尧佐三司使之职。仁宗皇帝顾及到张贵妃的面子,不曾采纳他的建议。包拯毫不气馁,联合几名大臣联名上书,指陈张尧佐的罪行过失。仁宗见证据确凿,张尧佐无可抵赖,只得罢免了他的官职。包拯为官刚直不阿。虽然对待养育他的大嫂却如同对待父母一般尊敬。嫂娘之言,他无话不听。但是面对情与理的选择,他还是选择了理和法。

原来,包拯有一个侄子,他也是大嫂唯一的亲子,所以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在街面上经常与一帮地痞无赖混在一起,不干正事。特别是包拯做了大官之后,他在乡里更是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他娘一来年纪大了,管不了他;二来也不知他在外边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认为他不过是不务正业罢了。家中只有这一个独子,包拯每年奉给的钱物也够他折腾了,因此也就任他去了。但是,这个逆子在外面越闹越大。后来,为了霸占人家的新媳妇,竟把新郎官打死,闹出了人命。被害人家告到县衙,县令知道他是包拯的亲侄儿,尽管案子非常简单,一点争议都没有,但他们也不敢冒然断案。后来县令暗中找到被害人家属,对他们陈明其中的利害得失,让他们到包拯那儿,告他的侄儿。被害人家属刚开始以为官官相护,县令不肯为他们做主,咬牙切齿地痛骂县令。最后见自己如此,县令非但不生气,还一再向他们解释,方相信县令。一狠心,真就到包拯那儿将他侄儿告了。包拯得知此事大怒,立刻着手调查,发现事实果真如此。而且同时发现了他侄儿为害乡里的许多罪行,当即将其收监察审。刑堂之上,他的侄儿见叔叔包拯审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觉得包拯就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不待包拯用刑,把一切都招认了。包拯气得目眦欲裂,命人将他复又押入大牢。当晚,正当他的侄儿做着美梦的时候,包拯拎着一个大食盒来了。他侄儿一见他,高兴地问:“叔叔,你什么时候放我出去见我娘!”包拯也不说话,将食盒中的好酒好菜往外端。只是在侄儿说道“去见我娘”的时候,包拯端酒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但他很快平静下来,仔细看了看自己唯一的这个侄儿,这个嫂娘视为心肝肉的儿子,低沉着声音说了一句:“好好吃一顿吧,明天叔叔送你上路。”他的侄儿闻听一愣,忽然明白过来,猛扑过来,跪在包拯身前哭道:“叔叔,侄儿错了,侄儿不敢了。求您看在我娘的面子上,饶过我这一次!”包拯厉声喝道:“畜生,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娘有你这么个逆子,只能生气早死。你还是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吧。你娘,我会照顾,只当没生你这个逆子!”说完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大牢里只剩他侄儿凄厉的哭声……斩了自己的亲侄儿,包拯心中又轻松,又沉重。他为自己又为人民除了一害感到轻松,但又为如何去见自己如同再生父母的嫂娘感到心情沉重。

周氏并不知包拯已斩了自己的儿子。这一日,包拯来到家中看望自己的嫂娘。两人先闲谈了一会儿,周氏忽然对包拯道:“包拯啊!我想求你一件事,不知你可否答应?”包拯忙道:“嫂娘有话尽管吩咐。”周氏点点头,沉吟了一会儿,方道:“你的兄长只留下一子,也是我管教不严,如今在街面上行为不甚检点。我恐怕他日后做违法之事,玷污了你为官的清誉,又难免牢狱之灾,望你日后代我对他多多管教。”包拯闻听,心如刀割一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周氏说:“嫂娘,您今后只当他没来世这一遭吧。他,他已被我斩了。”周氏闻听,当即昏了过去。包拯眼含热泪,在旁呼唤。良久,周氏方悠悠醒转,厉声喝问包拯:“包黑子,人人都说你六亲不认,我只当耳旁风听。不想你今日竟然杀了自己的亲侄子。我真后悔自己瞎了眼,当初怎么就鬼迷心窍,顶风冒雪将你从树林子捡回来抚养成人。你真是一只披着人皮的狼!我且问你,我儿是如何被你杀了?”包拯见嫂娘动怒,心中更是悲伤不已,连呼嫂娘“息怒”,然后将侄儿的罪状一一指出,说到最后他欺男霸女,杀伤人命之时,不由得又双目欲眦,愤慨无比。跪行上前对周氏道:“嫂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初您一心激励我上进为官,不就是为老百姓做事吗?如今,逆子如此行事,我包拯是该斩他不斩呢?”周氏闻听包拯一番话,知道包拯并未错杀自己的儿子。但老年丧子,悲痛难免。她虽不是个无理取闹之人,一时却也不能做到平心静气。半晌,方对包拯道:“好好好,从此你为你的清官,我为我的草民,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包拯闻听,心头大痛。但无论他怎么哭求,周氏就是不理他,最后索性走入内室,再也不出来了。第二天,周氏起床出屋,看见包拯仍跪在厅堂之中。她与包拯名为叔嫂,实同母子,心中也不免有些心疼。但她还是狠狠心道:“包大人何必如此?我一个妇道人家又能拿你如何呢?”包拯一听,知道嫂娘还不原谅自己。缓缓说道:“嫂娘对我包拯恩重如山,如同再生父母一般,我对嫂娘也应如儿子对父母一般。如今,我惹嫂娘生气,心中难过,乞望嫂娘原谅。否则,我包拯情愿跪死在这厅堂之中,以还嫂娘养育之情。”周氏思量一宿,心中已有些转过弯来,现在又听到包拯如此一番话,句句碰到心坎上。缓步上前,老泪纵横地说道:“包拯,你起来吧,老身不怪你了就是,只盼你一生为官清正,为民做主,我儿之死,也算值了。”言罢,这才在得知儿子死后,第一次放声痛哭,包拯也不禁落下泪来……从此,包拯为官更加勤奋忠正。即使对朝廷重臣犯法,也不客气。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他由右司郎中升迁为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更加恪守职责。三司使岳祈不检点,包拯弹劾他,罢了官;张方平做三司使,以势欺人,巧取豪夺,包拯奏本,也被罢了官。包拯一生对上尽忠尽责,对下不欺不压,爱民如子。既得君心,又得民心。特别是他在开封府期间,审理许多冤假错案、悬案、死案,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总之,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办案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包拯因病辞职回老家合肥休养,第二年冬天病故。消息传出,不论是皇上,还是平民百姓,都悲痛不已。特别是老百姓,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清官的哀悼与思念。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81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