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大宋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宰相。他为人刚正不阿,在评书《杨家将》中,说书人将他描绘成一个护佑贤良、为官清正之人。事实上,寇准在他40年的为官生涯中,也是因为其为国为民、襟怀坦荡的性格,屡次得罪权贵,经历了数起数落的折腾。公元961年,寇准出生在隼州下邽(今陕西华县),他从小就机灵聪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19岁即被录取为进士,在大名府成安县当官,开始步入仕途。

由于寇准政绩卓著,很快脱颖而出,跃升为京官。他决心在其位谋其职,多为百姓做好事。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大宋朝境内发生前所未有的旱灾。一时饿殍遍地,百姓生活无以为计。政府虽也进行了放粮赈济,但于事无甚大补。太宗赵光义把朝中大臣找来了解情况,商讨解决办法。大臣们汇报了情况,但一时均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便纷纷议论说,这是老天的安排,没有办法。太宗见人群中的寇准一言不发,似在思考什么重大的问题,便探身问道:“寇爱卿,你在想什么?可有减缓灾情的办法吗?”寇准见皇上问自己,出班站立奏道:“皇上,臣以为,天灾并非是老天安排,而是受人祸影响。如今天气大旱,是朝廷执法不公所致。”太宗赵光义正连日为各地灾情困扰得焦头烂额,如今又遭寇准这当头棒喝,指责朝中执法不公,一时心浮气躁,看了看寇准,鼻孔里冷哼一声,竟然转身,拂袖而去。

朝中大臣面面相觑,心中均埋怨寇准多事,惹怒了皇上。大家正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太宗又忽然转身返回,对寇准道:“寇爱卿,朕思量,你所说或许有些道理。现在,你且说说朝中有哪些事执法不公?”

寇准一见太宗回来,心中有了底,忙跪地叩头道:“皇上,臣所言之事是实,但光凭我空口白牙,恐难服众人。恳请皇上把管刑法的大臣叫来,与臣当堂对质,皇上自然明白是谁执法不公。”

太宗赵光义依言而行,命人将中书、枢密两府的大臣找到身边。寇准这才说道:“不知皇上是否记得,前些天朝中处死了一个人,叫王祖吉,他的罪名是贪污受贿。可是,与他一同下狱的王淮却只打了几下仍照常为官。臣私下已查明:实际上,大窝赃犯为王淮,王祖吉贪污数目比他少得多。但是只因王淮为当朝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因而受到从轻发落,那王祖吉却成了替罪羊。臣不知此事是否公平?”太宗闻听,竟有此事,不由得龙颜大怒,转向王沔,阴沉着脸道:“王爱卿,可有此事?”王沔心知寇准既揭发此事,一定掌握了大量证据,抵赖也没有好处,只得叩头认罪。太宗狠狠苛责了他,并且贬职一级。同时,任寇准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以后改任枢密院事。但是,自古道仕途险恶,尤其像寇准这样一心为国的好官,定然会遭到奸佞小人的嫉恨。寇准为此蒙受过许多不白之冤,几遭贬谪。

有一天,寇准和朝臣温仲舒并骑在街上,突然斜刺里冲出来一个疯子,跪地叩头,冲着二人的马头高呼“万岁”。二人也未在意,绕道而行,那疯子兀自在那里叩头叫喊“万岁”。这本是街头不经之谈,而这一情景恰被枢密院事张逊看见。他素来与寇准不和,怀恨在心。见此情景,便心怀鬼胎,借题发挥。向太宗皇帝告御状,说寇准想当皇上。寇准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与其针锋相对,不仅揭穿了他的险恶用心,同时在皇上面前历数他的过失罪责。可是凡做皇帝的人,都怕别人有谋篡自己皇位之心,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极度敏感。虽然太宗明知寇准没有篡位之心,也不愿听到此类事情发生。一气之下,将二人都进行了处罚。把张逊降了职,把寇准贬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当知州。这也是寇准步入仕途后第一次遭贬。寇准为人风趣幽默,而且指摘时弊,句句切中要害。他这一走,太宗皇帝又着实有些想念他。但金口玉言,不是说变就变的,只好不时向身边臣子暗示,要他们保举寇准回到京城。但朝中大臣几乎个个被寇准得罪过,他们怕寇准回来又要碍他们的事,让他们贪污腐化的生活曝光出来,于是,却假装不懂皇上之意。太宗又不好明说,只好暂且忍耐思念寇准之情。一年之后,他终于寻了个理由,将寇准又调回自己身边,任参知政事。寇准并未因曾受到贬谪而心灰意冷,而是一如既往地为国为民着想。他从青州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太宗皇帝,要求皇上立次子元侃(即赵恒)为太子。这并非寇准故意滋事,扰乱朝廷,而是因为太宗长子患着疾病,如若即位,必为大宋之祸。太宗赵光义明白寇准一片心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立次子元侃为太子。一天,太子在街上行走,百姓们夹道欢呼“少年天子”,以表拥戴之情。消息传到太宗耳中,他有些不悦,问寇准说:“百姓之心皆朝向太子,把朕置于何地?”寇准笑道:“皇上,这正是您的造化啊!百姓拥护太子,说明太子有才有德,颇具治国安邦之能,这才能使我大宋江山千秋万代永存下去啊!”太宗一听,寇准所言有理,这才转怒为喜。当即在宫中设宴,与寇准对饮相庆。

宦海沉浮,世事总是难料。尽管太宗很喜欢寇准,但禁不住小人的挑拨,过了不多时日,又将寇准贬了官,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这是寇准第二次遭贬。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鹤西归,真宗赵恒继位。赵恒在做太子时,就非常敬重寇准。因此,他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寇准从邓州召回朝廷,升官至工部尚书郎。三年后,又调他到开封府任职。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任三司使,主管财政、贡赋,职位仅次于宰相。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寇准又被升为集贤殿大学士,即皇帝的顾问。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的闰九月,辽朝举兵南下,对大宋朝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宋真宗吓得六神无主,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许多大臣坚持逃跑路线,主张迁都,而且还为迁都到哪争执不休,朝野上下,一片忙乱。关键时刻,寇准挺身而出,坚决主张积极防御。并且有条不紊地为真宗赵恒分析利害得失,鼓励他御驾亲征,以鼓舞宋军士气。宋真宗依言而行,果然保住了大宋江山。后来,在寇准的斡旋之下,又顺利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宋双方就此罢战,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真宗皇帝对此非常满意,从此更加信赖寇准。不久,将寇准升至宰相之职,此时寇准的官可谓升到了顶峰。俗语道,“树大招风”、“盈满则溢”。寇准越受到皇上的信任与重用,就越有人忌恨他。王钦若就是其中之一。

王钦若在辽军南下之时极力主张迁都,遭到寇准的严厉斥责。并且他还对真宗说应该把主张迁都的人都杀了,用他们的血祭鼓,然后出征。最后,还点名要王钦若去守天雄,牵制辽军。王钦若表面上碍于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实际上他心里恨透了寇准,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了才解气。澶渊之盟后,辽军退兵,王钦若也从天雄回到朝中。他见寇准的官越做越大,更加恼恨,寻机报复。但是他实在找不出寇准做过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思来想去,想出一条陷害寇准的毒计。

这一天晚上,王钦若溜进皇宫,说有要事向皇上禀报。真宗命人传他进见。他见了真宗却又顾左右而言他,只说了一些不关痛痒的小事。真宗颇觉纳闷,忍不住问道:“王爱卿不是有要事要说与朕吗?”

王钦若小眼珠一转,故意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道:“是啊,此事压在微臣心头已久。不说吧,关系到国家的得失荣辱;说了吧,又怕皇上怪罪……”说到这,用小眼睛瞟了一眼真宗,不再说了。

真宗不明其意,更加想知道他所要说的事。便道:“古来臣子对主上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爱卿有话便说,不必如此吞吞吐吐的,朕不怪你便是。”

王钦若这才道:“臣以为,皇上皆因寇准在签订澶渊之盟立了功才对他格外尊重,不知是不是?”他见真宗微微点头,继续说道:“澶渊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反把寇准当功臣,臣着实有些不明白。”

真宗皇帝闻言一愣,忙问其故。王钦若又说道:“城下之盟,春秋时人就皆以为耻。澶渊一仗,寇准极力鼓动陛下御驾亲征,而最后又积极与辽契合,签订盟约。让天下人觉得即使皇上亲征也不能制伏辽军,只能每年屈辱地贡奉岁币,这难道不是皇上的耻辱吗?而寇准却从中获名获利,以功臣自居。臣深为皇上身边有这样阴险歹毒之人而担忧啊!”真宗赵恒本来耳根子就软,今让王钦若一番夹枪带棒的措辞一说,竟觉得非常有理,颇有大上寇准之当的感觉。脸红一阵,白一阵,当下也不言语。只是日后居然真的渐渐冷淡了寇准。再后来,寻个理由,把寇准的宰相也给撤了,贬到陕州(今河南陕县)做官。亏得寇准心胸开阔,也不去想自己这是第几次遭贬。在陕州安心为官,大大地为民做了几件好事,得到当地百姓们爱戴。闲暇之余,他也不顾影自怜,哀风怨柳,而是研读《汉书》增加学识。

而朝中的王钦若自以为搬倒了寇准,从此目中无人,日益骄纵。一次酒后吐真言,说出自己如何陷害寇准一事。话传到真宗赵恒耳中,又悔又怒,遂将王钦若贬官查办。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寇准又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被升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但是,多年的升升沉沉,依然没有改变寇准刚正的性格。回朝之后,他见刘太后在真宗中风期间,把持朝政,干预朝中大事,心中颇为不满,便上书提出让皇太子出来监督朝政。这下可惹恼了刘太后,没等寇准的官位坐热,又暗中操纵,将寇准贬为太子太傅。不久,又一贬再贬,先降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境内)司户参军,以后又降至徽州(今湖南徽阳)任司马。这期间,真宗一直在病中,一点不知此事,还一再地询问身边内侍“寇准寇爱卿呢?他怎么也不来探探朕呢?”但是直到死也没能再见他的寇爱卿一面。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于徽州病故,终年62岁。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