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称帝时,他的宰相叫李通。李通是他的妹夫,也是和刘秀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

李通是河南宛县人,由于他精通武艺,又熟读兵书,所以得到了王莽的器重,拜他为王威将军。

李通非常有远见,他看出王莽改制的实质,知道王莽的江山必然会灭亡,便称病告退。

王莽还真舍不得这员大将,一再挽留,但李通决心已定,毅然返回了家乡。

由于李通为人忠诚,又不干贪赃枉法之事,所以没有多少钱财。为了维持生活,他在家乡以贩卖谷子为生。

一次刘秀去买谷子,和李通结下了交情,二人越谈越投机。刘秀认为李通文通武备,而且为官清廉,将来一定是大将之材。而李通也非常佩服刘秀,他认为刘秀能屈能伸,度量大,而且有雄心壮志,将来一定有一番大作为。因此二人经常往来,有时彻夜长谈,论天下英雄豪杰,辩天下治国之道。后来,刘秀起兵反王莽,便去请李通出山相助。开始之时,李通不同意,他想王莽毕竟对自己不薄。但后来,刘秀再三请求,李通终于答应了。

从此,刘秀在李通的帮助下,军队日益壮大。李通也跟着刘秀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经历了无数困难险阻始终不动摇。从刘秀起义,到刘秀统一全国,李通的家族整整死了64人。李通可谓开国功臣。

刘秀认为李通为人忠诚,而且有勇有谋,便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建立东汉后,又封他为宰相。

刘玄手下有个谋士叫卓茂,此人足智多谋。他看到刘秀在河北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便劝刘玄杀了刘秀。刘玄没有听,卓茂一气之下离开了刘玄,临行前说道:“刘秀得天下的日子不远了!”

刘秀得知有一个叫卓茂的人劝刘玄杀自己,认为此人很有远见,便四处寻访,终于遇见卓茂。他对卓茂不但没有恨意,反而十分敬佩,卓茂也被深深打动,后来做了刘秀手下的谋士。

刘秀对卓茂的话,非常信任。

有一天,卓茂对刘秀说:“王莽当上宰相后,收买人心,网罗亲信,一步步深入朝廷。后来,他又诛杀异己,把自己的爪牙布满朝廷。最后,王莽重权在握,自己篡权夺位。因此宰相一职十分重要,不可不防啊!”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后,对卓茂的话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也觉得宰相一职事关重要,不能轻易任命宰相,否则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

李通做了宰相后,刘秀虽然十分信任他,但重要之事从不和李通商量。李通开始还认为刘秀忘恩负义呢,但后来一想,便明白了,原来皇帝是怕被宰相架空,有其名,没有其权,怕出现王莽夺权之事。

李通非常聪明,自从他知道了刘秀的心思后,便处处回避,尽量少参与朝政。他心想:多少把握要职的大臣,因为皇帝不信任而被害死了,我应该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于是,李通便和夫人商量,想告老还乡。李通的夫人一听,十分生气,以为是哥哥刘秀难为李通了,也没有说什么,便悄悄地离开了后宫。

原来李通的夫人是找哥哥算帐去了,见到哥哥,她气呼呼地说:“皇兄,你也太不讲情面了,李通一家人为你出生入死,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你什么逼着他辞官呢?”

刘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回事。他从小就非常宠着小妹,所以今天也没有生气,笑着问道:“小妹,为何说此话啊,我根本没有逼宰相辞职啊!”

李通夫人又和哥哥说了几句,便回到了后宫。

刘秀知道李通要辞职,便立即召见李通,对他说道:“你随朕出生入死,劳苦功高,朕怎么舍得你离开呢?”

李通道:“陛下圣明,臣也想继续辅佐您。可是多年征战,臣身体欠佳,恐怕有其心而无其力啊!”

光武帝又道:“今虽有病,但病愈之后,仍可扶助朕。还是留下,安心休养吧!”

李通从此便称病而不上朝了,宰相的位置仍是李通的,可权力却没有了。李通也乐得清闲,每日陪夫人散心游玩,再有空闲,便找友人下棋聊天。刘秀也十分高兴,他正希望宰相少参与政事。

后来李通退回了宰相的印绶,便告老还乡了。光武帝认为李通一生功绩显赫,便封他的儿子做了侯爷。李通去世时,他还亲自去吊唁。

李通辞去宰相一职后,接替他的是韩歆。

韩歆不善于察言观色,更不懂得明哲保身。他当上宰相之后,认为自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想干出点成绩来,给朝中的其他大臣做个榜样。但他不知道这正是光武帝所忌讳的。

光武帝渐渐对韩歆产生了反感,认为再让此人做宰相,定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因此他便等待时机,抓住韩歆的错误,辞了他。

有一次,韩歆失言说:“天将有灾。”那时人们非常迷信,如果天有灾,便认为是皇帝无道。因此光武帝大怒,罢免了韩歆,令他回归故里。

韩歆没有想到自己因为一句话就被罢了官。他回到了故里,开始了宁静的生活。但是光武帝怕他心有不满,便派人给他送去一坛酒。韩歆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光武帝非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仰天长叹:“老天,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我为汉室江山日夜操劳,做了宰相,我仍是兢兢业业,为皇上分忧解难,可为什么皇上对我如此狠心啊?”说着,他一仰脖,毒酒下肚,倒地而亡。韩歆到死也不明白明哲保身的含义。

韩歆以后的宰相,也不懂得明哲保身,结果都被光武帝找借口,罢免了官职,打入牢狱。

李通之所以得到光武帝的尊敬,善始善终,是因为他看透了光武帝的心思,便在国事面前,装糊涂,少参与。而后来的几任宰相都不懂,因此都落得个革职诛杀。

但是光武帝也并不是不允许大臣们参与朝政,他非常愿意和那些手无大权的大臣们商议国事。光武帝认为那样既可以保证自己的皇位没有人争夺,也可以保证把国家大事处理好。

光武帝在位期间,非常注重官位低下的尚书,对于高官位,尤其是宰相,则置之不理。

后来朝中的重臣也纷纷效仿李通,凡事装糊涂,明哲保身,反正也没有什么坏处。

更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84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